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300余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聯辦的“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啟幕,來自濰坊的風箏制作技藝(濰坊風箏)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效東作為全國唯一傳承人代表在開幕活動中作典型發言。76歲的張效東先生在開幕活動中講述了參加記錄工作的過程與體會,表達了自己作為傳承人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對于傳承人的重視,并表示今后自己將以此次展覽為新起點,將記錄工作的成果應用到其傳承教學和展示傳播當中,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繼續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發光發熱。文化和旅游部自2015年起實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十年來,已支持對2290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其中,山東省78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完成記錄工作,7人獲得優秀。
濰坊有8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參與記錄工作,其中張效東、夏美華2人獲得優秀?!安刂T名山傳之其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旨在全面回顧、總結記錄工作開展十年來的歷程,展示豐碩成果。
山東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相關成果也在此次展覽中以多形式呈現。該展覽活動將持續到2025年10月31日。
張效東自幼酷愛美術,善習百工,扎、繪、雕、塑,樣樣精通,為民間巧藝之百變高手。他善于創新求變,把機械運動原理和聲光電科技技術巧妙地運用于立體風箏中,使風箏在天空發出光影和聲音,是聞名遐邇的“風箏怪才”。他堅持與時俱進,將新時代題材融匯于風箏創作之中,讓城市的夢想在天空飛翔;他充分運用復合型的藝術思維,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龍、鳳、麒麟等神話動物,以及各種民間故事和傳說有機結合,讓風箏更富有文化內涵,更加生動盎然,更加靈性而飛揚。自1984年首屆
風箏會舉辦以來,他先后多次在風箏大賽中獲得創新獎和金獎,多次與植村秀彩妝品牌、北京臻文化團隊、王國紀元游戲團隊、CraftPlus團隊、阿里數字平臺等品牌跨界合作,制作風箏作品,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張效東還為中國首部國民神話史詩電影《
封神》制作玄鳥道具,將濰坊風箏扎制技藝融入影視道具制作,營造了登基大典恢宏浩大的場景,為濰坊風箏的傳承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