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好些天了,心情很復雜。李善德成功完成了原本被視為不可能的“把新鮮嶺南荔枝運到長安”的任務、保住性命和家,自然可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何嘗不透射出悲哀?01李善德極擅長計算:買房借貸,一看借據——本金兩百貫、每月四分利、兩年還清,就立刻得出“本利結納該是三百九十二貫”;同胡商交易,對方說愿意在他的報價七百六十六貫上加三成利——七百六十六貫這個數也是他現場心算的——他立即報出答案,“九百九十六貫”。
一點磕巴都不打,亦無改口更正。
故而他能成功轉運荔枝,便是靠專長算學。(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他把轉運荔枝拆分成一系列相關的小問題:荔枝何時采摘為宜?用飛騎轉運至少需多快?用哪種馬?走哪條路線?每條路線在荔枝腐壞前最遠能到哪?……再結合小問題設計試驗。以他第一次試驗為例:他根據從京城到嶺南的記錄,設計了四條路線——有水路、有陸路,有他自己來時所走、也有結合沿途見聞另外推導設計的,每條路線計算出合適的輪換節點,派一批騎手和馬匹船只先行,一段時間后再安排四位騎手同時從嶺南出發;每一路的騎手攜帶一個大甕和多個用同樣規制燒制的小甕,甕里是同樣方法儲存的荔枝,騎手每到一地就開啟一個小甕檢查荔枝狀態、用信鴿回報,李善德再用不同顏色和符號在表格中記錄,研究各標記與距離的變化關系。(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事前確定研究方向,通過詢問、查古籍、親身經歷等獲取資料,把準試驗原理——延緩荔枝變質時間和提高運轉速度,運用控制變量法和對照實驗組設計方案,過程中記錄數據,復盤時思考失敗原因。再根據第一次結果,選擇最合理的路線進行優化,把熟荔枝改成半熟的青荔枝,試驗第二次,之后再復盤、再設計方案進行第三次……當運送速度提到了極限,便轉而攻克荔枝保鮮。非常科學的試驗方法。如此,李善德才最終找出了最佳路線、最快運送速度、最有效的荔枝保鮮法,完成了曾經被認為不可能的任務。02李善德是明算科及第,“入仕后每日接觸的都是賬冊、倉簿、上計、手實……”,用書上的話,他“不懂官場之術,不諳修辭之道,他這一生熟悉的只有數字,也只信任數字”。但從運荔枝和上述心算可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李善德少有人及,好友評價“論算學你是國手”,故而臨時接到乍看同他專業關系不大且近乎天方夜譚的“運荔枝,他也能充分運用自己所學所知搞定差事。需要說明的是,嶺南經略使除了簽發通行符牒、不干涉李善德在嶺南的行動,沒出一分人力物力,幾次荔枝轉運試驗,錢糧人手全是李善德自己想方設法弄來的,為此身負房貸的他不得不借了更多的錢。(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至于日常工作,在此附上原文:“這個積年老吏查起賬來,手段實在細膩,但凡勾檢到要害之處,總要反復磨算。賬上收進支出,每一筆皆落到實處方肯罷休。幾番騰挪互抵之后,公糧才一次全數上繳,庫存為之一清?!弊鍪斓膹婍?,遇到關鍵尚且會反復琢磨,更別說運送荔枝:他每個環節親自過問,最優解上報前親自跟著走了一遍,后續奉命正式執行,他一一詳細吩咐下去,又回到嶺南,每次都先一步趕到下一個輪換節點以便處理突發情況。可見他的兢兢業業。他的品行也好:盡管知道如他一般的使臣可以仗勢欺人、撈油水,他卻直到好聲好氣地同嶺南官吏商量被各種打太極后才肯強硬一二;他同胡商做交易報的七百六十六貫以及后續借錢,都是根據馬匹船只器具等的價格按實際來,根本沒趁機斂財;(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他考慮到一旦成功,運送荔枝會成定例,因此設計方案時就注意避免勞民傷財,還想方設法壓縮經費、為朝廷省錢,最后更是因仗義執言得罪了右相,全家流放嶺南。
不懂官場之術不諳修辭之道,并不妨礙李善德是一個能吏+廉吏。03然而諷刺的是,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品都值得稱贊的李善德,辛苦二十多年只是從九品小吏,甚至多年來只能待在不適合他的上林署——不同于劇,小說中的李善德對于農事、花木不算精通,他只擅長算學。從運荔枝一事看,他未必不能勝任更高一級的職位、到更廣闊的天地發揮才干。之所以如此,原因一是他明算科出身,而朝廷“向來以文取士,算學及第全無遷轉之望”,所以他一輩子只在九品晃蕩。
李善德向我們證明了以文取士的偏頗。(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但這并非主要原因。李善德完成任務后,右相表示,自己會讓人把他掛到駕部,先在六品過渡,還有借緋、賜魚袋。由此可見,工作出色/立了功可以升職,上級提拔、舉薦也可以。
李善德當官二十多年,以他的工作能力和態度,類似轉運荔枝這樣做得十分漂亮、足夠入上司眼的差事,怎么想也不至于為零。
書上他的好友揭露了另一個原因:他不懂為官之道。他找到最優方案后,回京路上遭到嶺南經略使追殺,回京后找各個需要配合的衙門,對方統統推諉,好不容易遇上一位愿意幫忙的宦官,就把寫著轉運法的札子給了對方。(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還是好友解釋:經略使是擔心皇帝起疑心,李善德能運來鮮荔枝他卻不能,是不能還是不愿?其他人同理。而那位宦官拿了轉運法去是想獨占功勞,李善德雖然去過多個官署,但無人會為他作證,只因轉運法是打了他們的臉;“你若在呈上轉運法之時,附上一份謝表,說明此事有嶺南經略使著力推動、度支同仁大力支持、太府司、司農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魚朝恩還敢不敢搶你的功?”說白了,就是李善德不懂逢迎、好處均沾,所以他做得再好也不會得到提拔,反而會遭到同僚的嫉妒和打壓。
當初他成為荔枝使,不就是因為同僚合伙算計嗎?(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加上李善德直率。小說結尾,他為民請命得罪了右相,莫說升遷,保住性命全家流放嶺南已經是有人幫了一把的結果,那二十余年間,上司、同僚,他難道沒得罪過其他人?結語李善德主持運送荔枝并完成任務,自然是功勞回到了他身上、又得到了那些衙門的配合,這可不是那些人良心發現,而是背后另有一番達官貴人的博弈(保他一命亦然)。以文取士存在缺陷沒人上奏,能彌補這一缺陷的提拔、舉薦被權貴拿來隨心所欲,皇帝設荔枝使這樣的荒唐事無人直諫,從高官權貴到末流小吏,多數人努力琢磨的都是“如何做才不會讓皇帝起疑心/認為我辦事不力”、怎樣才能分一杯羹,分功不成就搞小動作破壞;品行正直、埋頭苦干如李善德,只因不懂官場之術就不得出頭,還會遭到排擠和報復,非但辛苦半生卻只能止步九品,自己還要淪為貴人爭斗的棋子。(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甚至李善德這樣的本事、這樣精妙的轉運法,不拿去運送錢糧、賑濟救災,反而只是用在可有可無的荔枝上。
何等烏煙瘴氣!小說里故事開始的時間是天寶十四載。了解一些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一年末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前夕的唐朝混亂成了什么樣、朝堂污濁到了什么地步,通過李善德視角——轉運荔枝,細致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從上到下、從皇帝到大大小小的衙門官吏,心思不正、荒唐透頂。盡管仍有正直之輩,然而局勢傾頹至此,他們再有心,也無法、無力挽回。算一算,李善德踏上仕途的時間是開元后期,似乎是他運氣不佳,沒趕上政治清明的開元前期中期。(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截圖)可這種事又豈是運氣問題?那些衙門該罵、右相該罵,但最該罵的,還得是知道如何做也曾經做好、卻不能持之以恒的唐玄宗。雖說書上幾乎沒有直接指責皇帝的文字,但通篇故事看下來,諷刺的是誰、該責罵的是誰,哪里還需明言。(本文首發于同名微信公眾號,嚴禁洗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