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雨6月23日報道:“流傳千年的唐宋古琴還能被彈奏嗎?音質究竟如何?”隨著龍美術館“天地大觀:跨越時光的文明印記”展覽進入倒計時,這場文化盛宴在最后關頭為觀眾帶來“彩蛋”——晚唐至北宋太古遺音琴、宋龍升雨降琴和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三張珍罕唐宋古琴,首次在公開場合被奏響,自得琴社樂手的指尖撥動,讓千年雅樂穿越時空,在龍美術館內久久回蕩。龍美術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樂器,古琴唯有奏響旋律,或許才是最完整的呈現?!北敬未笳箤⒂?月29日晚正式閉幕,這場“琴音繞梁”公益古琴演奏會,也承載著將古琴雅韻更廣流傳的使命,現場演奏的聲音將被精心錄制保存。古琴,自晉唐以來形制漸趨成熟,常見的仲尼式、伏羲式等樣式,名稱多源于神話傳說與歷史典故,寄托著古人的文化意趣。琴體構造雖整體相似,但兩側弧線的細微差異,卻彰顯著古代琴家對藝術特色的獨特追求,在形制變化間蘊藏動靜之美。而此次展覽中的三張唐宋古琴,更是在歷史傳承與藝術價值上獨樹一幟。太古遺音琴為仲尼式,以桐木為胎,黑漆朱髹歷經千年歲月,依然品相完好。琴身布滿龍鱗、龜坼等豐富斷紋,宛如歲月鐫刻的印記。琴名“太古遺音”以雙鉤篆書書寫,雖因年代久遠部分字跡脫落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仍清晰可辨。著名古琴鑒賞家管平湖先生推斷其為唐制,年代不晚于北宋。此琴曾為“琴壇一代宗師”吳景略先生舊藏,他不僅創立“虞山吳派”、開創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在古琴鑒定修復領域也備受推崇。1950年代初,吳景略聽聞此琴消息,連夜趕往蘇州重金購得。其音質高古松透、清越靈韻,輕觸即得正聲,被譽為琴音中的最佳“老生”,吳景略生前錄制的《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大多以此琴撫奏。從左至右分別為:晚唐至北宋太古遺音琴、宋龍升雨降琴、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宋龍升雨降琴同樣為仲尼式,采用桐梓良材打造,琴體扁而寬,是典型的宋琴風格。琴身髹黑漆,通體蛇腹斷紋顯著,搭配金徽和碧玉雁足,盡顯雅致。
龍池上方篆書“龍升雨降”四字名款,推測可能斫于宋代中期,甚至可能是徽宗宣和殿百琴堂遺世之物。三國嵇康在《琴賦》中盛贊梧桐作琴材的審美價值,而桐木與堅硬且反射功能強的梓木搭配,正是傳統琴材的理想組合。龍升雨降琴以厚質桐梓良材制成,發音內斂蒼潤,出音如戛玉,于絲弦上更顯絕妙。作為吳景略先生舊藏,它曾多次伴隨吳先生參與重大琴事,吳景略之子文光為香港藝聲公司錄制的立體聲磁帶,便是用此琴張絲弦演奏而成。
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形制規整,通體黑漆,琴面蛇腹斷紋精美,底面因重修雖部分斷紋被遮蓋,但尾部二寸處補漆灰痕跡保留了原始斷紋,這是明代斫琴高手王昆玉修繕時特意為之,以證明琴底未曾更換。琴池內左側深刻“古吳王昆玉重修”七字,琴背面髹漆則是清代所為。經探查,其琴墻與面板、底板間存在縫隙,以木條作強粘合,獨特的制作方式反而成就了極佳的音響效果。此琴初為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所藏,琴身上“朱晦翁藏”等字跡雖因重修涂漆而隱約,但仍可辨認。
后由王世襄先生于1947年購得,古琴鑒定學家鄭珉中先生多次試彈后,稱贊其聲音深沉蒼古,雖稍有塌腰卻無傷大雅。值得一提的是,《今虞琴刊》著錄的唐琴“飛泉”內也有“王昆玉重修”墨書款,側面印證了王昆玉在古琴修繕領域的高超技藝。這場唐宋古琴的公開演奏,不僅讓觀眾近距離領略了千年古器的獨特魅力,更讓人們感受到古琴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深厚積淀。龍美術館表示,未來將為觀眾帶來更多這樣的文化活動,讓古老的藝術瑰寶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