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字讀音辨析看文化傳承之效率與美異讀
作者: 小錢 2025-06-18 09:01:37
閱讀(54)
祠路近日,電視劇《長安的荔枝》正在熱映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騎”的讀音引發熱議。央視主持人康輝解釋說,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的第七版可知,“騎”字在表示“騎兵”或“騎馬的人”時,僅標注“qí”一個讀音,而“jì”被明確標注為“舊讀”。媒體咨詢多名中小學老師,也證實了康輝的說法,語文課本中,“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念qí。早在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就對幾首古詩的讀法做出了規范,例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中的“騎”,“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讀“xié”,不讀“xiá”。而現在出版的語言工具書、教材、播音人員參考的手冊都是按照異讀詞審音表的規定處理。雖然讀音被糾正可能會讓一些讀者費解,但我們現在使用普通話,采用漢語拼音注音,沒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復刻古音。語言是活的文化載體,始終處于動態演變之中。“騎”字讀音的變化并非特例,而是語言發展的自然規律。就像現代人已經習慣說“確鑿(záo)”而非“確zuò”,說“成績(jì)”而非“成jī”一樣,這些調整都是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字典將“騎”統一為“qí”的讀音,是基于現代漢語使用的實際情況作出的規范,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否定“jì”這個傳統讀法,就像我們欣賞京劇時會接受一些特殊的發音方式,在特定場合保留傳統讀音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這場讀音之爭之所以引發廣泛共鳴,是因為它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很多人從小學習這首詩時,老師特別強調要讀“jì”,這種記憶已經與詩歌的韻律美感緊密相連。就像老照片能喚起往昔回憶一樣,特定的讀音也成為連接我們與傳統文化的紐帶。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文化工作者探索出各種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新方式:《長安的荔枝》這部劇生動再現了唐朝的驛站制度;一些博物館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古人保鮮荔枝的智慧;電商平臺將優質荔枝命名為“妃子笑”銷售;還有開發者將運送荔枝的過程設計成手機游戲。這些嘗試讓傳統文化以更親切的面貌走進現代生活。文化傳承需要“雙軌并行”的智慧。在基礎教育層面,我們應當嚴格執行“qí”的規范讀音,確保語言交際的效率;而在文化傳播領域,則可保留“jì”作為審美選項。臺灣作家張大春在《認得幾個字》中寫道:“語音是河床,語義才是流水?!被赝@場爭論,其價值不在于得出非黑即白的結論,而在于提醒我們: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青銅器,而是需要不斷注入當代解釋的活水。從甲骨文到簡化字,從雅言到普通話,漢語每一次形態變化都蘊含著時代印跡。或許有一天,當“荔枝古道”成為研學旅行熱點,當“妃子笑”化作中國物產故事的IP符號,人們會忽然發現——關于“騎”字的讀音之辨,早已在更廣闊的文化復蘇中找到了答案。今天我們可以用AR技術模擬長安城的胡姬酒肆,用大數據分析唐詩中的氣候記錄,這些創新實踐都能幫助年輕人理解“一騎紅塵”的時空厚度。當孩子們通過VR目睹荔枝如何在竹筒與蠟封中穿越巴山蜀水時,到底是讀“qí”還是“jì”似乎也不需要太過糾結,文明之水不斷流淌,文化符號總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