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其代表性項目囊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等共計184人入選上一期我們一起感受了曲藝的魅力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專題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感受傳承人的精神圖源:文旅海滄從業31年,自幼隨祖父邱武耀習武,精通五祖拳技法。深耕武術教育,創新“樂學善用”理念,融合戲劇、皮影等形式創新演繹新垵五祖拳,開發五祖拳校本課程,構建“一校一拳”體系,推動五祖拳進校園、社區傳播,將教學、科研成果輻射省內外,多次獲國際、省、市武術比賽和教師技能競賽一等獎。主持國家級、省市區級課題,培養青年教師30余人,授徒近千人。圖源:鄭偉明攝新垵五祖拳與南少林拳淵源頗深,由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為基本功底,綜合其他門派拳術優點而創立,又稱“五祖鶴陽拳”,主要流傳于廈門市海滄區新垵村一帶,于2007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新垵五祖拳套路內容十分豐富,總體可分為拳術套路及對練技術等內容。其拳譜套路有80套,共120多個動作。
套路的組合著重于攻防兼顧,進退有據。
徒手對練技術轉變靈活,擅長于利用壓技、撬技等各種技法,講究以柔克剛,以剛制勝,類似太極推手。五祖拳主要兵器有川耙、釵、月牙槍鏟、方天畫戟、齊眉棍、丈二棍、樸刀、宮刀、開山大斧、柳葉刀、劍、雙锏、雙鐵鞭、三節棍、柳公拐等。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49年,師從陳春記,熟練掌握各種武術拳械、對練及全套宋江九州八卦陣演練。在幾十年間教練培養了近百名徒弟。其中5人分獲2012年廈門國際武術大賽雙手拳、南棍、南拳和器械對打金獎;1人獲漳州第五屆農運會短器械一等獎。
2011年擔任沙板村耀德堂武術館“宋江九州八卦陣”總教練?!八谓胖莅素躁嚒弊畛跤梢晃话蚕鋷焸髦辽驰啻?,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八谓胖莅素躁嚒蓖妱?、緊密不松、陣法變化奇妙,規模宏大,能夠很好地體現古代冷兵器時代攻與守的較量,體現出整個團隊團結、拼搏、協作的精神。以上2圖圖源:海峽導報大龍海這套陣法分為24人的小八卦陣,48人的中八卦陣及108人的大八卦陣。
主要是包括36套的空手拳法、18般武器的“兩兩”器械對練、對打、提陣。由于八卦陣要求各個排陣的人員都要精通各種器械、陣法,且人數眾多,要排一個大型的八卦陣需要兩個多小時,而且要提前十幾天練習陣法。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38年,師從蘇再福。
自幼習武,精通100余套五祖拳及青龍大刀、鉤鐮槍等南派器械。
培養弟子超2萬人,其中數十人獲世界、全國武術冠軍。
長期致力于五祖拳的傳承與弘揚,多次帶隊參加國際武術賽事,獲首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五祖拳、大刀雙料冠軍,并出訪美、日、韓等國推廣武術。
2011年設立五祖拳傳習所,編寫《泉州市五祖拳基礎教程》,推動武術進校園。
2023年指導學校獲全國武術進校園比賽一等獎,2024年晉升中國武術七段。
五祖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
據說此拳是由福建泉州人蔡玉鳴綜合了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稱五祖拳。五祖拳屬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術,威猛激烈,以柔濟剛,包含內家拳的很多技擊法和內功修煉法。以上2圖圖源:泉州市政協2023年,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的國際五祖拳暨南少林傳統武術大賽,匯集了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等三大洲11個國家的43支五祖拳代表隊同臺競技。目前,五祖拳已吸引全球五大洲超過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研習,搭建起了一座促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互鑒的橋梁。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45年,師從釋常凱、釋常青、周焜民。
傳藝至今培養出一批熱愛傳統武術的新生力量。同時,潘金標積極參與非遺展示活動,通過現場表演、講解,讓更多人了解俞家棍。他還深入校園,開展武術教學,激發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興趣,為俞家棍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俞家棍系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以太祖拳和荊楚劍技為基礎提煉而成,屬少林武術系列。
俞大猷在幾十年的抗倭實戰中,不斷總結發揮,使俞家棍日臻完美,在抗倭戰爭實戰中發揮奇效。他所著《劍經》于1557年出版后,成為明軍權威教科書及民間拳師珍藏武典,戚繼光贊賞為“千古奇秘”。以上2圖圖源:曾曉萍俞家棍俗稱單頭棍,具有帶棒兼槍的技法特色。主要由刺、敲、剃、劈、彈、攔、剪、揭、捧、掛、洗、壓、挑、帶、托、拔等三十六種棍法組成,其較突出的實用棍法有八剛、十二柔。俞家棍主要由動靜、剛柔、虛實、進退八個方面組成,實戰中以“制人而不制于人”為戰略指導方針;以“一打一揭”為核心;以“步步前進”為準則;以“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為基本法則,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45年,師從楊仁添、楊仁田、盧友錐,擅長獅陣陣法操演和南少林武術的拳術、器械。
1992年起長期堅持獅陣武術義務傳習,組織盧厝獅陣武術館長期開展獅陣武術義務培訓班,培育盧厝獅陣隊員182余人,形成了老中青有序傳承的生態。
參與編寫出版《獅陣史略——石獅盧厝獅陣武術歷史傳承》《石獅市青少年獅陣競賽規則》,參與組織舉辦“海峽兩岸獅陣武術大匯演及獅陣文化研討活動”,為泉州刣獅傳承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泉州刣獅源自宋明時期的軍事陣法和武藝演練,包括陣法操演、武術演練、弄獅盤打三大部分,成為中華武術體系中“他人無、我獨有”的大型集體綜合武術操演形式。
迄今為止,泉州刣獅數百年來薪火相傳,廣泛分布于閩南各地,石獅市的盧厝、沙美、東園等鄉村是獅陣傳承的核心區,在大型文體活動常有表演。以上2圖圖源:福建體育融媒體獅陣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令人目不暇接,整場操演可長達1-2小時,氣勢雄渾。
陣法操演是其核心之一,擁有青龍陣、蝴蝶陣、蜈蚣陣、蛇蛻陣等十余種擺繞陣法。這些陣法或蜿蜒曲折,或氣勢磅礴,展現出古代兵陣的智慧與威嚴。
武術演練也是獅陣的重要組成部分,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等古樸傳統的南拳,剛勁有力,虎虎生風。
弄獅盤打則是力與美的結合,武士手持兵器與青獅激烈搏殺盤斗,驚險刺激。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48年,師從其父潘成廟系統研習白鶴拳,深諳三戰、八分等二十余套拳械精髓,精通雙刀、鉤鐮等傳統器械。2007年起系統性授徒,開設周末、暑期傳習班及國際培訓班,曾獲各種賽事金銀獎等,擔任永春翁公祠武術館館長期間,推動成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等海外分館,培養弟子逾千人,潘輝瀾、吳帥、陳躍輝等在各大賽事中屢獲大獎,學徒遍布世界各地,為白鶴拳非遺傳承做了大量工作,其事跡被央視、《人民日報》等專題報道。
2023年8月10日,在永春縣大羽村舉辦第十五屆永春白鶴拳文化節圖源:張文慶永春白鶴拳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清朝順治年間方七娘首創該拳法。永春白鶴拳以鶴為形,以形為拳,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目前已經演化出數十個徒手、使用器械以及對練的不同套路。
圖源:人民日報融媒體白鶴拳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它的套路動靜有法、虛實分明、快慢相間、起伏有序、脈絡貫通、神氣流暢、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形神兼備,輕盈靈巧、瀟灑飄逸。
三百多年間,無以計數的永春白鶴拳師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永春白鶴拳發揚光大,走出永春,走向世界。
圖源:黃氏南少林鳴鶴拳·械從業26年,8歲習武,師從胡金煥、黃飛鵬、黃秀玉等。精通鳴鶴拳械,其拳法剛猛迅捷,以氣催力,善用三角步鶴步,器械涵蓋扁擔、鉤鐮槍、雙锏等。參與編撰《南少林鳴鶴拳·械》《黃氏南少林鳴鶴拳·械黃氏南少林舞獅》等著作,并獲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六段等資質。
2010年創辦飛鵬武館,培養弟子500余人,帶隊獲國內外賽事金牌百余枚。
長期投身公益教學,在高校、中小學及社區推廣非遺武術,多次參與各級文旅展演。作為福建南拳流派之一,黃氏南少林鳴鶴拳善用掌,常發出“鳴叫”聲,借催氣來助力,故有“鳴鶴”之稱。以上2圖圖源:黃氏南少林鳴鶴拳·械黃氏南少林鳴鶴拳是中華傳統武術拳種之一,作為我國福建南派拳術百花中的一秀,是一種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勇烈,富于陽剛之美的拳種,其技術內容豐富多樣,實用性較強,注重“三戰”的剛柔手法,以三角步、鶴步等步法為主,具有靈活、穩健的特點。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46年,師從李江西、李善祥。精通連城拳拳術與棍術,擅長纏絲勁實戰運用。
2008年起開班授徒,培養弟子200余人,其中多人獲全國武術比賽金牌。
2011年參與創立連城縣武術協會,推動設立6個傳習中心,整理出版《連城客家武藝文化》《福建南拳》。多次在海峽兩岸武術賽中獲金獎,2019年獲評“武德風尚教練員”。
長期開展非遺展演、公益教學,推動連城拳進校園、社區?!耙蝗站氁蝗展Ψ?,一日不練十日空”“拳打三腳打七,目珠(眼睛)打第一”,這樣的習武順口溜在連城縣廣為流傳。以上2圖圖源:連城融媒連城拳特點以靜待動,后發制人,防守為主,矮馬矮樁,近身短打。
拳法講究吞吐浮沉,門戶緊,來勢兇,吞三分,吐三尺,進如猛虎出山,退似貓兒戲鼠,子午中正,步隱腿快,肩靈拳活,腰擰勁發,肘手連攻,有輕而不浮、沉而不僵,既舒展又凌厲的特點,架勢沉宏、防守嚴而不疏、不易被人所傷。在漫長的拳法演變過程中,連城拳兼容并收了南北派武術之長,其間還融入內家拳法,形成三位一體的獨特風格。
圖源:文旅寧德從業34年,師從伯父謝云國,到1990年基本掌握了“獨木沖浪”全套活動流程,2001年起組織人員參加各種“獨木沖浪”的表演活動,2017年正式成立了獨木沖浪隊,正規化開展訓練、表演等。積極參與項目宣傳推廣,2018年配合央視拍攝《外國人在中國》節目,2022年配合央視國際頻道拍攝《記憶鄉愁》節目,使該項目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獨木沖浪”,又稱“站木”“跳仝”,起源于洪口鄉莒洲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據悉,明清時期這里水草豐茂、商賈云集,是寧德最繁忙的水道。雖身為繁華鼎盛的水上商貿集散地,但礙于古莒洲惡劣的地理環境,當地人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當時,村民大部分靠運送木材為生。
但由于四面環山、陸路不通,加之水路狹窄,不利于舟船行走,砍伐下來的林木運出山極其不易,只能簡單扎成排,漂流而下。
編織好的木排在溪水中遇到激流、礁石,時常途中散排。為了在湍急的河水中撿回一根根散落的木頭,久而久之,當地老一輩練就了單木為筏的本領。以上2圖圖源:東南網寧德站在沖浪過程中,沖浪者雙腳踩在一根長6至10米,直徑20至30公分的漂浮原木上,雙腳拉弓步,上身略微趨前,一切的身體平衡都仰賴沖浪者手中那根長約5米的竹篙。
遠遠望去,獨木如箭出弦,兩岸的高山密林隨木頭的移動飛速掠過,頗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圖源:文旅寧德從業24年,師從雷盛榮,深得畬族拳“形威、力猛、馬實、手狠”精髓。
曾參加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分別獲得傳統體育優秀運動員、對練二等獎、拳術三等獎以及對練三等獎的成績;在福建省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得對練第一名。還多次參加福建省農民運動會、全民健身運動會等比賽,分別獲對練二等獎、集體項目二等獎、拳術三等獎和對練一等獎、拳術二等獎、棍術三等獎等成績。
福安金斗洋畬族拳,發源于明清時期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畬族鄉的金斗洋村,此處素有“畬族武術之源”的美譽。福安金斗洋畬族拳形威力猛,風格獨特,極具技擊和健身功用,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以上2圖圖源:東南衛視福安金斗洋畬族拳具有穩烈、發力短猛、擅用手法等特點,進攻多用指法、掌法,有形威、力猛、馬實、手狠。
近年來,福安市畬族傳統武術協會、金斗洋村積極與各民族中小學結對,設立畬族武術興趣班,編撰《畬族傳統武術套路教材》《畬族拳操》等,系統梳理畬族傳統武術的歷史來源、招式套路,并進一步優化武術動作,激發青少年學習興趣,促進文化的交融互通。
從業62年,師從余澤意、林建華學習龍樁拳,16歲起跟隨師傅在古田、寧德、福州等地開館傳授龍樁拳,1978年師傅余澤意逝世后,協同師兄弟先后在杉洋、寧德、羅源、連江等地開館授徒,到1985年已熟練掌握龍樁拳核心技藝,并不斷交流學習、研究改進、收集資料、授徒傳藝,培養了龍樁拳學習者數千名,個人和團體共獲各級展演、賽事獎項榮譽300多項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為項目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以上2圖圖源:文旅寧德龍樁拳又名龍尊拳,起源于少林,傳承于古田縣杉洋鎮,是福建南拳中具有代表性的稀有拳種。2019年2月,“閩東傳統武術(龍樁拳)”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閩東日報龍樁拳拳術威猛,強捍有力,勇猛剽悍。
動作緊湊,整體連貫。
講究精氣神。
腿法上,兩足落地,落地生根。
剛柔相濟,就虛避實。
發出去的拳具有打、攻、防、擋四大作用。假如你來到福建會驚奇地發現這里的光從不曾熄滅只是換了種方式在煙火里生長傳說中的非遺并不遙遠就在日常里跳動著它們不是世界文化遺產里的冰冷坐標而是“活著”的“東方精神”后面,我們將會繼續與各位一起感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匠心”品味福建非遺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fjlygroup暢游八閩平臺cybmflxx廈門文旅漳州文旅綠都三明大武夷文旅tmp_1258234832平潭文旅pingtandao61四時福建ssfj2023轉載請標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