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潮州潮州市
作者: 小吳 2025-06-16 04:09:53
閱讀(4)
講究,是潮州留給許多慕名而至者最深刻的印象——廣濟橋,當得起“風姿綽約”四字,梁橋連著浮橋,24座亭臺樓閣24般形態,宛若長龍戲水橫跨韓江;潮州木雕,堪稱一絕,反映漁民生活的“蝦蟹簍”,玲瓏一簍,囊括魚、蝦、蟹、螺、蚶、藻等豐盛漁獲,活靈活現捧出“一攏江?!焙靡忸^;潮州人飲工夫茶,講究到極致、自然如呼吸,即便二三人小聚,提壺烹茶間也顯露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氣度……潮州人的祖輩們跋山涉水,從中原南遷而至,又有不少漂洋過海,隨潮水去往八方謀生。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碰撞,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形成了潮州文化“儒雅精致、圓融開放”的獨特品格。千百年潮水往復,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州菜、工夫茶等為代表的潮州文化早已譽播海內外。今日潮州,攜“中國婚紗禮服名城”“中國瓷都”“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等璀璨的新名片,更自信地匯入世界大潮。地標印刻廣濟橋漫游潮州,在人流熙攘的牌坊街、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雕飾瑞獸的祠堂和古民居中,細品歲月的痕跡;在熱鬧的非遺集市和展館中,觀賞潮繡、潮雕、手拉壺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絕技,看古老技藝如何浸潤百姓生活……清末時期,隨著潮州對外開市,大批潮人乘紅頭船遠渡重洋、艱辛創業,積累財富回饋家鄉,建宅第、造祠堂、修橋梁,榮宗耀祖。雖地處“省尾國角”,潮州卻被專家學者公認為“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美譽,如今留下的不可移動文物景點達1345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17項之多。俗稱湘子橋的廣濟橋,是潮州古城最鮮活的象征。作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兩端梁橋上亭臺樓閣形態各異,美輪美奐。中段用船只連為浮橋,可解開讓出航道,因而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漫游潮州,廣濟橋的身姿隨處可見,不僅入詩、入畫、入歌,還入雕、入瓷、入菜——“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膾炙人口的舊時民謠贊它風流;“湘橋春漲澎湃激揚,弄潮人兒乘風破浪”,新歌《韓江頌》唱盡它所見證的繁華;在潮繡、木雕、瓷板畫中,它是匠人們永不枯竭的靈感;它的風采甚至被開發為佳肴,隨潮州菜館走向全世界……一座橋,何以成為世界潮人的精神地標?因為它的修建史濃縮了潮州的發展史。韓江入海,流經潮州,江寬水急。據記載,南宋時期,潮州知州曾汪以86艘船相連接而成浮橋,開啟了歷任知府知州接力、官民合力修橋的歷史。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終于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后經一次次洪水、地震、兵災損毀,不斷地修復、重建,諸多海外潮汕籍鄉親都曾為其修復熱心捐資。廣濟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潮人,也見證著商脈文脈的傳承。潮商乘風破浪出海,滿載陶瓷、紡織品等貨物的商船經廣濟橋往來,到清代,潮州已成為僅次于廣州的廣東第二大商業中心。取材于清代廣濟橋風光的木雕《湘子橋圖》,展現了昔日“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繁華景象。當時橋上亭臺樓閣兼作商鋪,擺攤、算命、雜耍、喝茶、飲酒者往來不絕,“茶居酒簾鬧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引來文人墨客競相題詠。2007年,廣濟橋全面維修竣工。橋上琳瑯滿目的楹聯亭匾,讓人仿佛置身于詩文書法的藝術長廊。潮州在古橋的活化利用中,重啟新時代橋市——非遺集市,設置非遺展區,常態化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展演技藝,浩瀚江景與藝術雅意在橋上相映成趣。夜幕降臨,廣濟橋穿上了燈光的霓裳,古民居變身為民宿客棧,非遺文創店里客流不息……煥發蓬勃生命力的潮州古城,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公示名單。以古城為核心,潮州形成了文化、鄉村、濱海等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吸引海內外游客800多萬人次。工夫做在光陰里800多年接力修橋,廣濟橋才有了今天的模樣;千年來代代傳承,潮繡、潮瓷等40多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才在潮州生根開花。徜徉在一座座非遺博物館和大師工作室,會了解“物”如何被時光和匠心賦予生命的張力——在金燦燦的麥稈剪貼畫《錦上添花》上,一只孔雀用了3萬多條麥稈細絲拼貼而成,接地氣的材料變為華麗藝術品;楓溪瓷燒制的榕樹盆景,碧葉片片各異,夾雜黃葉三兩片,足可以假亂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辜柳希的木雕《清明上河圖》,800余個人物個個形神兼備,讓北宋都城汴京物阜民豐盡收眼底;由近10名繡娘用時3年織就的氣勢恢宏的潮繡《阿房宮》,展示著中國刺繡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潮州匠人的耐心,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而是不斷精進技藝,兼容并蓄嘗試各種可能。潮州木雕何以登峰造極?舊時潮商興建祠堂、豪宅形成的“斗藝”之風是重要因素。彼時習俗,一座祠堂通常會請兩班工匠同時動工,隔起屏障互不窺視,各自施展渾身解數,待竣工之日拆去屏障,一較高下。斗藝帶來的銳意進取精神今天依然留存。潮州刺繡何以走向世界?“潮州文化一個重要特征是善于吸納、融通外來文化為我所用?!背敝菸氖穼<以f。19世紀末,西方刺繡抽通等工藝傳入潮州,潮州繡娘將其與傳統刺繡技藝相結合,創出別具一格的抽紗、珠繡等新繡種。到20世紀80年代,潮州抽紗刺繡行業已有抽紗廠數百個、女工20多萬人,精美的抽紗臺布、床品等日用品和工藝品行銷世界,連捧國內外大獎。今天,從不墨守成規的潮繡“破壁”與婚紗禮服行業融合,潮州成為世界婚紗禮服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之一,每年有2000多萬件婚紗禮服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的繡娘,世界的新娘”美名遠播。潮州牌坊街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粵繡(潮繡)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的工作室里,金碧輝煌的龍鳳褂吸引著游客的目光。工作室珍藏著康惠芳50多年前繡制的一件嫁衣——紅緞上浮雕般凸現32條龍、32只鳳,云彩花卉密密麻麻繡滿,美不勝收?!芭f時潮州,母親都會為女兒繡制嫁衣。除了出嫁時,嫁衣還會在孩子滿月時穿,婆婆也會穿上當年的嫁衣參加孫子的滿月酒?!笨祷莘颊f,一件嫁衣,見證著女人3次身份轉變。多年間潛心研究、突破潮繡技法,康惠芳將其融入時尚產業。如今,她的兩個女兒也已成長為婚紗禮服設計師,將潮繡“嫁衣”千針萬線織就的幸福帶給更多的新娘。自煙火中來,到藝術中去,在與時代共振中闖出廣闊天地。從潮繡、潮雕到潮瓷,脫胎于潮州民間工藝的一個個區域品牌閃耀世界。潮州通花瓷及“潮彩”已成海內外瓷壇之通用語,發展出工藝陶瓷、日用陶瓷、衛浴陶瓷、電子陶瓷等品類,出口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茶一飯養浮生潮州味道,更在一席潮州菜、一杯工夫茶里。咸水粿、蠔烙、獅頭鵝、明爐燒響螺、牛肉火鍋、牛肉丸……潮州人挑剔的嘴和講究的胃,令此地山珍海產和人文底蘊盡數濃縮于美食之中。潮州菜取材廣博、精于烹制海鮮的特色。唐代,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其初到潮州時所作《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中歷數鱟、蠔、蛤等奇異海鮮,發出“其余數十種,莫不可嘆驚”的感慨?!胺ㄡj必從吳浙至,珍饈每自海洋來?!泵鞔敝葸M士林熙春在詩中由衷地夸贊家鄉菜。清末,廣西商人潘乃光記述了在新加坡的見聞:“買醉相邀上酒樓,唐人不與老番侔。開廳點菜須皰宰,半是潮州半廣州?!比缃瘢n愈之詩千年后,潮州以美食“圈粉”世界,詩中所列菜品也被研創為招待貴客的“韓公宴”?!啊n公宴’是潮州菜在歷代傳承中不斷發展而形成的潮州飲食文化?!痹谒拇鷱膹N的潮州市廚師協會會長孫文生看來,潮州菜飲譽中外,是因其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潮州菜向全國以及東南亞、歐美等地輻射,從海外潮商的“鄉愁”變為世界認可的美味,也讓潮州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美食之都”行列。“長期發展中,潮州菜廚師走南闖北,烹飪菜肴時又吸收了中西烹飪技藝的精髓,并將其巧妙地融入潮州菜的文化?!睂O文生手中出品的“潮州八景菜”,用出神入化的刀工和擺盤,將“湘橋春漲”的旖旎風光、“韓祠橡木”的清雅韻味、“西湖魚筏”的豐收景象都融入菜品,讓人大飽眼福。穿插筵席間的工夫茶,同樣凸顯著潮州飲食的精致。走進潮州古城載陽茶館,戲臺上,潮劇聲腔輕俏婉轉;戲臺下,鳳凰單叢茶香氤氳。體驗潮州工夫茶不必專門上茶館,整個城市就是一座24小時開放的“大茶館”。韓江畔、街巷中,擎杯提壺、以茶會友,成為一道標志性風景。在潮州工夫茶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看來,潮州工夫茶是一種茶湯藝術,講究的是精致到極致。走進潮州人家,賓主寒暄落座,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燙杯滾杯……一整套程式行云流水,外人看來繁瑣,于潮州人而言,只為于閑情逸致中享受一杯醇香好茶。講究的還有食茶禮儀。篩茶時,要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入各個杯中,以示“一視同仁”;敬茶時,請長者、貴賓先嘗,還要先客后主、司爐最末;品茶時,先聞茶香,再細啜慢品,飲后嗅杯底殘香……曾楚楠認為,“和、敬、精、樂”為潮州工夫茶的核心,這一套禮俗可謂中國傳統“茶道”的生動體現。時代之輪風馳電掣,凡事“先喝杯茶”依然是全世界潮人的標簽。其精致圓融、感恩奮進,全在為一杯茶所耗費的“工夫”中。端起茶杯,一天的煩擾在獨酌中消散,一筆筆生意在輕松的氛圍中談成,一個個糾紛被化解于無形……“尋常饑渴外,多事養浮生”,如這描寫潮州工夫茶的詩句所說,這潮州“浮生”,無疑是值得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鄭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