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劇情上演了極致反殺。李善德的神助攻下,荔枝雖然運到了長安,但最終卻沒有一顆好的。于是,魚內侍與楊國忠開始互相攻訐、瘋狂甩鍋,好端端的生日宴會,分分鐘變成了吃瓜現場。眼見著政敵已經落井,左相開始瘋狂地扔石頭。他又是挑撥、又是帶節奏,最后還不失時機地送上了何有光罪證與效忠信。運荔枝本來就是面子工程,結果讓皇帝和貴妃的面子碎了一地。左相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仿佛已經看到了扳倒右相的可能。果然,在這起風波過后,皇帝嚴肅懲處了辦事不力、有負圣恩的兩人。右相跌倒,左相吃飽。
一場運荔枝引發的蝴蝶效應,最終卻左右了大唐朝堂的格局。
乍一看,在這場圍繞荔枝開展的官場斗中,身處弱勢地位的左相,終于咸魚翻身、春風得意,距離獨掌權柄只是一步之遙。志得意滿的左相,一副勝利者的姿態,但現實卻并非如此。劇中借著左相下人的嘴巴,說出了皇帝最終的處理結果——“圣人嚴懲了右相,還賜了魚常侍三尺白綾。”右相中飽私囊、結交外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十惡不赦的重罪。然而,皇帝對他的處罰,除了口頭批評和嚴厲斥責之外,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動作。這樣的處罰,約等于罰酒三杯、下不為例?;实蹫槭裁磳τ蚁噙@樣寬容和放縱呢?一切都是源于玄宗的帝王心術。唐玄宗的一生,以宮變的方式上位,以巨亂的結局收場。他經過暴風雨、見過大場面,因此,他比誰都清楚,帝王心術的關鍵在于制衡。在貢品荔枝腐爛流汁時,身居C位的皇帝還沒有察覺到背后的玄機;但是,當左相圖窮匕見、拿出罪證、劍指右相時,他已然明白了這一切。荔枝的變質,不過是這場倒右相行動的導火索,不過是左相為了這點醋強行包的餃子。一旦明白了這一層,我們就能猜透皇帝的迷之操作。他固然知道楊國忠上下其手、勾結嶺南,但是如果他勃然大怒、廢掉右相,那就等于正中了左相的下懷。對于左相的心思,皇帝看得一清二楚。左右二相本就是天平的兩端,如果嚴懲楊國忠,必然會打破朝堂的平衡,文武百官將不自覺地站隊左相。如此一來,左相一家獨大,勢必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作為一國之君,在對待黨爭時最大的忌諱就是拉一踩一。畢竟,官場斗的游戲里,向來奉行的是贏家通吃、零和博弈的法則。假如右相集團樹倒猢猻散,那么左相必然是一手遮天。正是出于這樣的考量,皇帝才會對右相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讓左相絕望的是,在他運籌帷幄、費盡心機導演的倒楊行動中,不僅右相毫發無傷,連魚內侍也全身而退。對于魚內侍的結局,劇中說這樣說的,“圣人還賜了魚常侍三尺白綾,想給他一個體面的死法,結果執行時,他屋中起了大火,把他燒得面目全非,這就是惡有惡報,壞事做多了,連老天爺都不放過他。”在臨刑之前,魚承恩的家里起火,他本人被燒得面目全非。這場大火來得過于巧合,看慣宮廷斗爭、死里逃生故事的我們,閉著眼睛都能猜到這絕不是上天發怒、降下大火。魚承恩看似死于大火,但是事實上卻是李代桃僵的大戲。
他用一具尸體為遮掩,上演了假死脫身的劇情。和劇中一樣,歷史上的魚內侍,不僅沒有被處死,反而活到了安史之亂以后,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也就此開始了中晚唐宦官專權的故事。楊國忠罰酒三杯,魚承恩金蟬脫殼。一場板上釘釘的殲滅戰,到頭來卻變成了擊潰戰。左相籌劃了多年,犧牲了數人的性命,拿到了關鍵的證據,但最終卻以這樣無奈的方式收場。
NBA中有句名言,亞軍是最大的失敗者。從這個角度來看,運荔枝事件,左相才是最大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