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現代人類文明的傷疤伊斯蘭教
作者: 小錢 2025-06-27 11:27:56
閱讀(83)
人類文明的傷疤2025-06-2701:43·報人劉亞東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來源:老爸講科學作者:吳興川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在追求科技進步、社會平等與個人自由的21世紀,世界上仍有一個國家頑固地停留在中世紀的思想桎梏中,在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里,人權被系統性地壓制,思想自由被無情扼殺,女性的身體和尊嚴被摧殘殆盡……這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逆流而行的國家,叫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這個擁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便陷入了一場漫長的歷史倒退,在這里,宗教教條被置于國家發展之上,神權統治取代了現代化治理,整個社會籠罩在極端原教旨主義的陰影之下。從“東方巴黎”到宗教牢獄要理解今日伊朗的悲劇,必須回溯到其現代化進程被強行中斷的歷史轉折點。上世紀70年代,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曾是中東最富裕、最開放的國家,彼時的伊朗經濟實力雄厚,現代教育普及,女性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甚至能夠擔任政府高官和法官,首都德黑蘭高樓林立、商業繁榮,被世人譽為“東方巴黎”。然而,巴列維王朝激進的現代化改革被很多人視為“去伊斯蘭化”,激起了宗教保守勢力的強烈不滿。1979年,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以“讓石油資源歸全民所有”的口號贏得底層支持,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這場革命如同一場歷史鬧劇,迅速顯露出其反現代的本質。新政權甫一成立,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的霍梅尼勢力,迅速攻占了美國大使館,將52名美國外交人員及平民扣押長達400多天,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伊朗人質危機”。伊朗人質危機伊斯蘭革命后,伊朗積極對外“輸出革命”,不但支持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等什葉派極端組織,構建所謂“抵抗之弧”,更是引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造成35萬人死亡、70余萬人傷殘,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這種被宗教狂熱所扭曲、將意識形態置于國家利益之上的外交政策,讓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空前孤立,后果是長期遭受西方制裁,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普通民眾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國民經濟倒退了二三十年。上世紀70年代,伊朗的人均GDP高達2300多美元(相當于當時中國的12倍),而2025年的今天,伊朗人均GDP僅為以色列的三分之一,貨幣貶值超百倍,青年失業率高達26%。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伊朗民眾在制裁下艱難度日時,掌控國家經濟命脈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卻演變為一個腐敗的“軍事-商業復合體”,壟斷了石油、建筑、電信、金融等幾乎所有賺錢行業,通過走私進口商品高價倒賣給民眾牟利。這種系統性腐敗與宗教理想主義形成的尖銳反差,正是神權政治虛偽性的最佳證明。相比其糟糕的外交政策,更可怕的是社會治理的全面倒退。伊斯蘭革命后的伊朗社會迅速回到原教旨主義思維體系,政府禁止男子穿西裝,要求女子必須戴頭紗與面紗,女性被剝奪了幾乎所有權利,禁止參與政治,甚至一度禁止進入學校學習。這些政策如同一把鋒利的時間之刃,將伊朗社會硬生生地砍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紀。
罩袍下的哭泣在今天的伊朗,對女性的壓迫已不僅僅是文化保守的表現,而是一套由國家機器強力推行的系統性性別壓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