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企逃離印度,莫迪掀桌,外企全部跑完了,世界工廠夢要泡湯法律
作者: 小趙 2025-06-29 15:17:55
閱讀(55)
中企逃離印度,莫迪掀桌,外企全部跑完了,世界工廠夢要泡湯2025-06-2910:03·經史如詔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為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5月29日,保變電氣一紙公告宣告結束在印度長達十余年的經營,這家市值171億元的中國特高壓巨頭,最終以不到投資額一半的“殘值價”黯然退場。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接手方阿特蘭塔正是保變電氣當年親手扶持的配套供應商,如今“徒弟”學成出師,“師父”卻被掃地出門。這不是孤例,從去年開始,印度土地上的外資企業正上演集體大撤退,甚至有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折戟印度,百億投資付諸東流。而莫迪的“世界工廠”藍圖尚未鋪開,外資的信心已先碎了一地,但他怪不了別人,是印度親手堵死了發展道路……外企印度折戟記十多年前,印度電網老化嚴重,各邦電力局急缺大功率變壓器,為了改變,印度政府向保變電氣拋出橄欖枝:稅收減免、采購優先、貸款扶持甚至核心設備進口零關稅。
保變電氣傾囊相授,將生產線、工藝流程全盤搬到印度,還耗資1.2億元將大批印度工程師送到保定總部培訓。沒人料到竟然會演變成“教會徒弟,餓死師傅”。2020年后,印度政府使出“三板斧”,先是中資企業增資擴產審批被卡18個月,接著政府采購訂單向本土企業傾斜,最后本土企業依靠政府補貼和人力成本優勢壓價競標。2023年,保變印度全年營收暴跌至3萬元人民幣,凈資產從2億縮水至7000萬,不得不在2025年掛牌出售,最終將子公司90%股權以1.37億元價格甩賣給印度阿特蘭塔公司。而十多年的技術積淀與市場投入,毀于一旦!同樣的劇情也在其他行業內復刻。比亞迪2007年進入印度,與本土企業合資生產電動巴士站穩腳跟,卻在2025年被以“安全問題和現有規則不允許”為由拒絕10億美元電動汽車工廠投資,還因“少繳稅款”接到天價罰單。
上汽集團名爵品牌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后深陷控制權爭奪,中鋼集團援建塔塔集團的高爐項目剛完工,對方就挖走核心技術團隊并在東南亞發起價格戰。上海電氣更慘,2008年其承接印度莎圣電廠13億美元設備訂單,6臺電站2015年全部優良交付,但印方拒付尾款,在2019年上海電氣申請仲裁追討13.5億美元,印方反而在孟買法院反訴索賠21.33億元。截至2024年底,這場拉鋸戰仍未完結。也因此,印度投資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成了外企的噩夢,可莫迪仍沉浸在“印度制造”戰略的美夢中。莫迪夢碎卻不夢醒2024年,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卻不升反降,從2020年的15.4%滑至14.3%。而首期“生產掛鉤激勵計劃”多數企業未達生產目標,迫使政府2025年3月緊急推出26.8億美元“專項生產掛鉤激勵計劃”,聚焦電子元件本土化生產。為實現“全球制造中心”的野心,莫迪的第三任期改革方案充滿保護主義色彩,比如提高制造業上游產品關稅,強制要求外資通過合資模式進入,強化技術轉讓條款。但這種“市場換技術,技術到手就趕人”的策略已形成固定套路,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建廠,再以本地化率要求迫使技術轉移,待本土企業成熟后通過稅收、審批等手段排擠外資。除此之外,很多企業也困于印度的勞動法改革,尤其是是美國蘋果公司。為迎合蘋果建廠需求,卡納塔克邦2023年修改法律:允許12小時倒班制、女性夜間加班,并將3個月內加班上限從75小時提至145小時。但全國范圍內,40多部中央勞動法和150多部地方勞動法仍如迷宮般錯綜復雜,難以落實,最令外企頭疼的是裁員限制,超過100人的企業裁員需政府批準,而政府基本不會同意。而且,盡管將iPhone印度產能目標提高到2025年的25%,但其印度工廠仍集中在組裝環節,幾乎不涉及高附加值零部件生產。2024年印度電子產品出口增長35.1%至35.8億美元的成績單背后,是“印度制造”仍困于產業鏈末端的尷尬。莫迪這番一邊強推“印度制造”,一邊用政策繩索捆住企業手腳,最終讓撞上南墻的企業紛紛覺醒。2024年春節后,中資手機供應鏈企業遭遇簽證寒冬,員工無法返印復工。多家顯示模組企業將訂單全線轉回中國生產,關閉印度產能。原因直指印度稅務追溯,甚至補繳金額高達投資額的十倍。而當印度市場風險陡增,全球企業開始重新布局棋局。DHL在2025年6月發布的《供應鏈多元化》報告中提出全新模型:將制造分散到不同地區,同一零件選擇多個供應商,規劃替代運輸路線,并建立冗余物流樞紐。這種“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的策略,正成為后疫情時代供應鏈管理的主流。比如,某全球化工巨頭在美國、中東、亞太建立三大區域性供應鏈基地,僅在亞太就布局11家工廠,實施“立足亞洲,服務亞洲”的本地化網絡。而某服裝國際品牌從11個國家70家供應商進貨,中國、越南、印尼的采購比例控制在46%以內,并要求核心面料至少有兩家供應商互為備份。眼下,莫迪的第三個任期拉開序幕,印度鐵道與信息技術部長阿什維尼·瓦伊什瑙仍在宣傳新版產業激勵計劃:“創造533億美元產值,吸引69.5億美元投資!”可若印度無法改變利用殆盡后將外企拋棄的詬病,恐怕談多少“世界工廠”夢都是妄想,最終困住的只會是自己的發展道路。參考資料:金融界:2025-05-30:保變電氣股價下跌2.22%擬1.37億元轉讓印度子公司股權觀察者網:2024-06-03:外媒:莫迪連任印度總理后將出臺系列改革,“與中國制造業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