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抵近關島,與山東艦會師,臺媒罕見承認:島鏈怕是守不住了遼寧
作者: 小吳 2025-06-12 19:02:39
閱讀(99)
艦抵近關島,與山東艦會師,臺媒罕見承認:島鏈怕是守不住了2025-06-1205:00·東方點兵從戴旭所提出的C型包圍理論,再到后來的“島鏈囚龍”戰略,都已經證明了中國所面臨的新的現實。那就是在傳統陸地威脅近乎消除的情況下,來自海洋方向的主要戰略對手,在對華遏制上,早已安排好了一層又一層的“防線”,妄圖阻止中國海軍“走出去”。但事實證明,在進入新世紀之后,中國海軍的增長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真正做到的質量與數量上的雙重健康發展。若是單論增量,已經將美國海軍遠遠落在后面。而在近期,解放軍同時派出了兩支航母戰斗群,直接在物理層面上突破了傳統的“島鏈”概念,一度讓臺灣媒體大驚失色,甚至還發出了“守不住”的感慨。01.第一島鏈已經守不住了嗎?臺灣《中時新聞網》在6月10日刊登了一則報道,光是在標題上就明確發出了“第一島鏈守不住了嗎?”這樣的靈魂拷問,并且強調,解放軍海軍近期的一系列動向,堪稱是對現行的西太平洋戰略投下一顆“震撼彈”。
據悉,解放軍“遼寧”號航母戰斗群,已經現身日本南鳥島西南方向300海里處,這是外界首次確認,中國海軍在第二島鏈的東側方位進行活動。且在本次行動當中,“遼寧”艦距離美國亞太的第二島鏈支點關島,一度進入其600英里的范圍之內。若是采取伙伴加油的模式放飛殲15艦載機,可以直接對該基地實施打擊。同期,中國海軍“山東”號航母戰斗群,也突然從巴士海峽前出,進入了硫磺島周邊水域,形成了多點突破第一島鏈,日本周邊會師的戰略態勢。對此,臺灣旅美學者翁履中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認為解放軍的這一舉措,昭示著解放軍海軍的行動正在超越第一島鏈,這不僅是軍事層面上的部署,更意味著改寫了地緣政治格局。翁履中還警告稱,不要再認為中國依舊被困在了第一島鏈之內,“遼寧”艦的行動已經證明,解放軍的遠洋戰略投送能力,已經能夠實質突破這一“心理防線”。02.背后釋放出了什么信號?按從軍事點角度上來說,所謂的島鏈實際上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美國通過所謂的對臺軍售,以及在日本建設軍事基地,于第一、第二島鏈之內,鞏固所謂的防御,如今已不存在任何的實際作用。盡管第一島鏈的出??冢T如宮古海峽上,就有日本自衛隊的岸艦導彈扼守要道。但無論是從裝備的性能上來講,還是從地緣政治影響上來說,要求日本自衛隊主動偷襲前出西太平洋的中國海軍艦隊,實在是過于為難了。而美國自身以及盟友們的這種焦慮,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放大。因為解放軍的實力,以及遠出西太平洋的頻次,呈現出雙向成長,單單就論造艦速度和軍艦質量而言,美國軍事同盟已經難以跟上中國的“節奏”。例如055萬噸驅逐艦上,所裝備的雙波段DBR相控陣雷達與一體化桅桿,美國就尚未攻克相關技術,更遑論對研發水平要求更高的艦載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了,只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出品的“伯克”級驅逐艦上縫縫補補。更要命的是,在過去的數次推演當中,由于第一島鏈之內的節點,普遍缺乏工業生產能力;第二島鏈內的目標,則又在中國彈道導彈的打擊范圍之內,直接影響到了美國盟軍所謂的“持續作戰能力”。以至于在美軍內部,也有不少專家發出了“若開戰七日,彈藥全部打光”的悲觀感慨。這就使得局勢開始變得更加微妙了起來。在面對中國之時,美軍第七艦隊與日本自衛隊,乃至加上所謂的韓國軍隊,都變成了“打不過,耗不起”的狀態。因此,正如臺專家所言,中國海軍的這一次雙航母出動,進一步坐實了美國的“島鏈戰略”,已經是名存實亡。03.局勢未來會如何發展?實際上,若是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上來說,如今的大國博弈更像是一戰時期所謂的“總體戰”的變種,不再拘泥于一個國家究竟有多少人口,而是更加注重工業能力,以及動員水平、科研水平的強弱。而放眼全世界,恐怕沒有一個國家在工業體量上,能夠與中國相媲美,這點從俄烏沖突當中,中國所產的大疆無人機如此搶手,就能可見一斑。在中國宣布出口管制之前,這些土法制造的巡飛彈,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場戰術行動的勝負。同樣的理論放在海軍戰略上也是一樣,海軍至于陸軍的最大區別,在于交戰烈度。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海軍建設周期固然極其漫長,但在一日之內就有可能全部“打光”,這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進一步被放大,在反艦手段進一步多樣化的當下,雙方在數千里之外,就極有可能一招決定勝負。當然,中國海軍前出西太平洋,并不意味著未來的主要戰略方向在這一片,區域拒止本質上是一種威懾戰略的延伸。理由也很簡單,盡管完成了新能源的轉型,但中國是一個極度缺乏石油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如果按照所謂的世界島理論,在獲得東南亞這塊原材料市場之后,中國需要一個穩固的能源基地,這就使得中國海軍所應前進的方向,不應是西太平洋,而是印度洋與馬六甲海峽。如今解放軍海軍之所以將重心放在亞太,無外乎還是由于臺灣問題亟待解決,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在未來會成為“常態”。某些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