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丨專項國債加持,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預警
作者: 小李 2025-06-23 22:25:46
閱讀(23)
面對臺風“蝴蝶”,海南氣象部門提前研判其生成位置和發展趨勢,分類開展靶向“7+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為全省有效防御應對提供了精準支撐。海南氣象部門的提前研判,依托的正是增發國債氣象項目,新建的X波段相控陣雷達和升級完善的海南氣象智慧防災減災業務系統。
2023年,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元國債,專項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氣象作為重點支持領域,共獲批220個項目。目前,因災受損的基層臺站基礎設施、氣象觀測設施、信息化設施均得到維護和升級。在增發國債項目帶動下,從城市到鄉村,從高山到海島,氣象監測網不斷織密,進一步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并發揮趨利避害、賦能增益作用,全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條防線,更精密地“把脈”天地間風云變幻。三峽兩岸峭壁聳立,針對431處危巖隱患點,重慶氣象部門規劃建成381個氣象觀測站,實現危巖隱患點1公里范圍內氣象監測數據全覆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新疆氣象部門新建成的58個新型智能氣象觀測站有效填補監測盲區……氣象監測是氣象預報預警的基礎。準確的預報依賴精密、不漏邊角的監測,唯有全面、嚴密的覆蓋時間、空間精細格點的監測,才能對每一次風云變幻精準“把脈”,從而有效支撐預報預警,不斷提升其準確性。懸崖、沙漠等地方往往是監測空白地帶,影響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如今,在懸崖、沙漠、高山,增發國債項目不斷填補氣象監測盲區,織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監測更加精密,對每一次極端天氣提前“察覺”、努力“預料”,全力支撐氣象預報預警。這條防線,更精準地“計算”每一次天氣過程?!坝嬎恪?,是天氣預報的“看家本領”。算法準確、算力強勁、算得快速,才能有精準的氣象預報預警。增發國債項目不斷提升氣象預報系統“計算”能力,更準確地預測每一次天氣過程。在四川,氣象部門首創省級“天擎”節點GPU算力融合應用,將45層三維風場融合分析耗時從14分鐘降至5.6分鐘,1公里分辨率降水融合分析耗時從2.4分鐘縮短至0.9分鐘;在山西,氣象部門構建“天擎”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山西節點,數據服務時效提升至0.16秒,2024年累計響應數據檢索1.96億次。在重慶,數據實現跨部門、行業融合,并建成人工智能預報模型,大大提升氣象預報準確率、預警提前量。目前,重慶國債項目已融合氣象部門3000多個自動氣象站和水利、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等部門6000多個觀測站數據,匯集氣象觀測數據、氣象服務產品、行業和社會數據等5大類1800余種數據資源,建立覆蓋成渝地區的“天資·12小時”人工智能氣象預報模型。全面升級的預報系統“發力”,跑贏災害性天氣過程:2024年6月29日,重慶武隆區長壩鎮根據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提前轉移55名群眾,躲過滑坡險情;7月10日0時35分,大足區氣象局精準預警部分區域未來6小時降水量將達到50毫米以上,助力龍水鎮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300多人。這條防線,更精細地“護航”經濟社會發展。在吉林,核心農區氣象觀測站水平間距提升至500米,墑情、氣溫、降水等要素實現“分鐘級”采集。梨樹黑土地試驗基地還配備水蝕風蝕監測系統、農田水熱動態感知設備,實時生成黑土地退化預警報告,目前“梨樹模式”已推廣至全國;在廣西,全區702個常規自動氣象站迭代升級為六要素自動氣象站,精細的實況數據支撐天氣分析,助力北潿航線通航時間延長13小時,增加當地旅游收入約390萬元;在風能資源豐富的新疆南疆地區,10套激光測風雷達的建成不僅為風電項目評估提供依據,還在大風災害出現前6小時監測到10級瞬時風速,助力當地發電企業緊急停機,避免設備損失超千萬元。國債項目的實施,在全力防災減災的同時,發揮出趨利避害、賦能增益的作用,利用氣象要素監測數據進行分析,開展行業專項預報,助力農業、交通運輸、能源、文旅等行業高效、高質、安全生產。正是國債項目不斷提升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并得以開展精細化的服務,進一步實現社會服務現代化。在國債項目帶動下,如今的氣象事業,不僅能“預料”風霜雨雪,也能守護生命、助力發展。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將助力我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提高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更好地防災減災救災,護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