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傳承要做好三個堅持活態
作者: 小王 2025-06-25 14:13:48
閱讀(87)
文化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人類文明綿延傳承的活態展示,也是文化多樣性的鮮活樣本??倳泴ξ覈沁z保護傳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我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其一,非遺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族兒女的聰明智慧和集體記憶,直觀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創造性,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薪火相傳的生動見證。其二,非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做好系統性保護與利用,能夠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其三,非遺的各種技藝及其體現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對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綜合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表現形式、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僅是傳統的,還是活態的、流變的;不僅是守正的,也是創新的、發展的。探索非遺保護傳承路徑,推動其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關鍵要做好三個堅持。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非遺保護傳承理念。非遺是廣大人民群眾世代創造和傳承的智慧結晶,其萌生、發展、保護和傳承始終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理念、價值觀念、情感認同、思維方式和審美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關鍵。只有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和實踐作用,才能更好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在非遺保護傳承實踐中,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廣泛聽取群眾心聲。搭建多元共建平臺,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通過明確職責、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形成發展合力,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健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加強各級各類非遺傳承隊伍建設,開展非遺技藝培訓。注重非遺與人民生活的融合,通過舉辦非遺節慶活動、開發非遺文創產品等方式,讓非遺融入日常、服務社會,提升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建立反饋機制,及時了解人民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工作方法,確保非遺保護傳承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真正實現人民創造、人民傳承、人民共享。第二,堅持非遺在守正創新中保護傳承。人類文明的發展遵循著不斷累積和自我迭代的規律,非遺在其代際傳承中亦呈現出活態性、流變性和創新性等鮮明特征??倳浱岢?,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指明了非遺保護傳承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非遺活躍在民間,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如果脫離了當代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守正創新的原則,就偏離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正確方向。非遺保護傳承強調在動態發展中延續文化生命力,其關鍵在于將傳統技藝融入當代生活與生產體系。鼓勵跨界創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遺品牌IP,開發符合當下審美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如與時尚品牌合作推出非遺聯名產品等,讓傳統技藝與當代設計碰撞出新的火花。促進文旅融合與生態整體性保護,將非遺嵌入地域文化生態鏈,使非遺傳習基地與旅游動線相結合,通過“非遺+”科普、研學、旅游等多種方式,充分釋放其內生活力。注重非遺教育傳承與人才梯隊建設,將非遺傳習工作與公共文化、職業教育、鄉村全面振興密切結合,持續開展“非遺入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助鄉村”等活動,構建多方協同的可持續傳承體系,使非遺與新時代的生產生活、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以獨特的魅力開啟新的文化空間,涵養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第三,堅持以科技賦能非遺保護傳承。非遺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倳浿赋?,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在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與時俱進地將傳統技藝等和現代科技、多樣文化形式創造性結合,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既有現實需求,也有技術支撐?,F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和加速落地,各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開始大量涌現,其應用場景日益廣泛,為非遺保護傳承持續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過3D掃描、AI修復等數字化技術可以建立非遺永久檔案,保存瀕危技藝;VR、AR和短視頻平臺打破時空限制,讓非遺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區塊鏈技術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儲和傳輸環境,確保非遺數字化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3D打印技術精準復制非遺作品、簡化制作流程,且已實現個性化定制;數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寬了非遺傳播和商業化的路徑。此外,蘇州刺繡與AI設計結合、京劇全息投影展演等,也是科技與非遺融合的成功案例。未來,我們要積極探索更加豐富多元的數智化保護方式,運用先進技術加強保護研究,吸引更多力量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活態傳承的發展空間,在尊重和保持非遺特色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科技賦能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之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陸曉芳作者系山東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泰山學者青年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