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報道機器之心編輯部未來的世界級研究,可能會出自這些年輕科學家。本周四,2025年谷歌研究學者計劃(ResearchScholarProgram)獲獎名單公布了。研究學者計劃是谷歌為了支持學術界研究工作而設立的一個專門項目,旨在通過提供資金支持的方式鼓勵與科研人員的合作,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申請人在提交申請時必須是大學或授予學位的研究機構的全職助理、副教授或教授。每年,谷歌會評選出多個領域有杰出貢獻的研究人員,他們最高可獲得6萬美元獎金。
獎學金將以非限制性捐贈形式發放給大學。今年該計劃共涉及12個領域,包括算法與優化;應用科學;健康研究;人機交互;機器學習;機器感知;自然語言處理;網絡;隱私與安全;量子計算;軟件工程和編程語言;系統。
地址:https://research.google/programs-and-events/research-scholar-program/recipients/機器之心將獲獎華人學者名單整理如下(排名不分先后):應用科學JuliaYang:佐治亞理工學院獲獎研究:LLM-GUAL:基于LLM的用戶定義原子模擬生成JuliaYang現在是佐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電池材料、分子模擬、機器學習以及電化學。JuliaYang于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輔修物理學,后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潘韶武(ShaowuPan):倫斯勒理工學院獲獎研究:用于CFD的AI助手:將Agentic大語言模型與計算流體力學的工具和基準相集成潘韶武現在是倫斯勒理工學院助理教授,他本科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航空系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面向科學工程的機器學習、計算流體力學、基于算子理論的最優控制等。
WengongJin:美國東北大學獲獎研究:MassSpecAgent:利用LLM的推理能力解決質譜難題WengongJin是東北大學一名助理教授。
此前,他在MIT獲得博士學位,師從ReginaBarzilay和TommiJaakkola教授。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AIforscience、藥物發現等領域。
健康研究DongLi: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縣分校獲獎研究:將智能手機轉變為心血管監測的多普勒超聲設備DongLi現任UMBC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系(CSEE)助理教授。其研究方向涵蓋移動計算、無線感知、可穿戴傳感、多模態感知、智能健康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
NinghaoLiu:佐治亞大學QingyuChen:耶魯大學獲獎研究:通過自合成數據增強多模態基礎模型的醫學知識NinghaoLiu現在為佐治亞大學助理教授。此前,他于2021年在德州農工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于2015年在佐治亞理工學院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并于2014年在華南理工大學獲得信息工程學士學位。
QingyuChen現在是耶魯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本挖掘、機器學習、醫學圖像分析等領域。
YuyinZhou: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獲獎研究:利用知識圖譜驅動推理創建大規模分步醫學診斷數據集YuyinZhou目前是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在此之前,她曾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機器學習AlbertGu:CMU獲獎研究:邁向下一代基礎模型體系架構AlbertGu為CMU機器學習助理教授,Mamba的主要作者。他還入選了《時代》雜志2024年AI領域百大影響力人物榜單。
2023年,他在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中提出了S4架構(StructuredStateSpacesforSequenceModeling),之后他與TriDao合作的Mamba便是在這一架構基礎上的進一步泛化。BeidiChen:CMU獲獎研究:提高基礎模型的長上下文推理能力BeidiChen現在是CMU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2020年,她在萊斯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2015年本科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的研究專注于大規模機器學習等領域。
張弘揚(HongyangZhang):滑鐵盧大學獲獎研究:通過推測解碼加速LLM測試時計算張弘揚是滑鐵盧大學一名終身制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在于解決那些理論與實用方法相結合的問題,廣泛涵蓋機器學習和算法的理論與應用。
QingQu:密歇根大學獲獎研究:利用可壓縮動力學來調整和訓練基礎模型QingQu現在是密歇根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機器學習、非凸優化等方向。他于2011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1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JohnWright教授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TriDao:普林斯頓大學獲獎研究:下一代基礎模型的硬件高效架構TriDao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Mamba論文作者之一。此外TriDao還是FlashAttention、FlashAttentionv2、Flash-Decoding的作者。機器感知吳佳?。↗iajunWu):斯坦福大學獲獎研究:感知和解讀藍鯨歌曲的句法和功能吳佳俊現在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他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姚班,之后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相繼完成碩博階段的研究學習。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物理場景理解、動態模型、多模態感知和生成視覺模型。
YinLi: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獎研究:PAVE:Patching和調整視頻大語言模型YinLi現在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以及AI等領域。
NLP程璐(LuCheng):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獲獎研究:共形方法用于可信賴語言模型程璐現在是UIC計算機科學系tenure-track助理教授,2022年她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導師為HuanLiu教授;此前她先后獲得倫斯勒理工學院(RPI)工業工程碩士學位及華中科技大學學士學位。
李紫輝(IreneLi):東京大學獲獎研究:推進多語言醫療AI:面向低資源語言醫療QA的GlobMed基準測試和智能體流程李紫輝現在是東京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LLM、圖神經網絡、醫療NLP等。隱私與安全ZhengzhongTu:德克薩斯農工大學Kuan-HaoHuang: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獲獎研究:多模態LLM的隱私、安全與保障后校準:機器學習視角ZhengzhongTu目前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態人工智能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例如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醫療保健和AI4Sci。
在此之前,ZhengzhongTu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擁有復旦大學碩士和學士學位。Kuan-HaoHuang現在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NLP、LLM、多模態學習等。量子計算LeoZhou: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獎研究:探索優化中的量子優勢:理論與實踐LeoZhou現在是UCLA的一名助理教授。此前,他在MIT獲得物理學和數學學士學位,在哈佛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他的研究興趣是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涉及量子信息論、數學優化、計算復雜性等諸多主題。
MoChen:華盛頓大學獲獎研究:超導量子比特中過量噪聲的納米級量子傳感MoChen現在是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包括量子設備、量子信息以及量子傳感。軟件工程和編程語言ChengnianSun:滑鐵盧大學獲獎研究:利用大語言模型發現缺失的窺孔優化(PeepholeOptimizations)ChengnianSun現在是滑鐵盧大學副教授,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軟件工程、編程語言。
系統HuaichengLi: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獎研究:重新審視操作系統對分層內存的支持HuaichengLi是弗吉尼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他專注于計算機系統領域,研究方向包括操作系統、存儲系統、內存系統和系統架構,致力于通過分析、設計和實現,改善現代和新興硬件及應用的系統支持,目標是提升性能、資源效率和可編程性。他碩士、博士均畢業于芝加哥大學、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
人機交互CindyXiong:佐治亞理工學院獲獎研究:DYNAMITE-AI:動態方法建模與提升AI深度交互的創新方法CindyXiong是佐治亞理工學院一名助理教授。
擁有西北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應用數學和心理學本科學位。她的研究項目融合了視覺感知、認知和數據可視化。
YalongYang:佐治亞理工學院獲獎研究:將非沉浸式應用轉換為沉浸式環境的PipelineYalongYang現任佐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此前,他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任教兩年,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更早之前,他擔任過哈佛大學視覺計算組博士后研究員,并獲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以人為中心計算專業博士學位。YalongYang的研究涵蓋可視化(VIS)、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和人機交互(HCI)等多個領域。
YangZhang: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獎研究:視覺語音識別與設備上的深度感應YangZhang現任UCLA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致力于增強環境計算設備的感知與交互能力,構建實用、包容且可持續的智能系統,以輔助用戶在物理環境中的活動。Yi-Chieh(EJ)Lee:新加坡國立大學RenwenZhang:南洋理工大學獲獎研究:當AI越界:檢測和減輕人與AI關系中的危害Yi-Chieh(EJ)Lee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他于2021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人機交互(HCI)、計算機輔助工作(CSCW)、社交計算、對話式用戶界面和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
參考內容:https://research.google/programs-and-events/research-scholar-program/recip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