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過于獨立”也許會傷害你大腦
作者: 小李 2025-06-20 00:34:41
閱讀(61)
泰晤士報》6月15日文章,原題:“極端獨立”如何傷害人們“獨立”似乎總是被賦予正面的含義:它象征著堅強、自主和成熟。然而,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極端獨立”的行為模式,卻正在傷害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鼓勵個人主義、壓抑脆弱表達的文化背景下。極端獨立者通常以自己能處理一切為榮,無論是事業、財務還是情感問題,他們極少向他人求助,也很難接受幫助。相反,當別人有需要時,他們常常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的那一個。但這份“強大”,并非源于健康的自信,而往往是童年經歷所鑄成的生存策略,常常起源于童年的混亂環境。當孩子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被照料,例如,父母存在情緒不穩定、成癮等問題時,孩子會逐漸意識到:“依賴是不安全的。”于是,他們學會依靠自己,甚至表現出超出同齡人的成熟與責任感。這被稱為“父母化”:孩子被迫照顧家長的情緒或行為,而無法優先關注自己的需求。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早熟”的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可能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出色的應變能力,但也會在人際關系中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對親密和依賴心存恐懼。表面上是能力強大、情緒穩定,內里卻常常感到孤獨、焦慮,甚至喪失真實的自我感。這并非意志薄弱,而是與大腦早期發育過程密切相關。那些經歷過童年情感缺失的人,其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區域常常處于高度戒備狀態。這種生理層面的“隨時準備應對危險”的模式,即便在成人生活中也難以關閉。當他們在成年后面對支持和關心時,不但難以放松,甚至可能產生“威脅感”。在他們看來,“脆弱”仍等同于“危險”,“親密”仍等于“風險”。這種防御機制曾經保護過他們,但如今卻在不知不覺中阻隔了他們與他人的聯結。許多人在最需要幫助時選擇沉默,僅僅因為請求幫助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常規的社交動作,而是一場心理戰役。他們寧愿承擔一切,也不愿暴露“需要”的一面,仿佛一旦展露脆弱,就會被傷害或拋棄。但好消息是,神經系統是可以改變的。心理學家指出,借助“神經可塑性”(大腦根據新經驗產生連接和變化的能力),極端獨立者可以逐漸學會信任、建立親密關系,并在安全的互動中重塑情感模式。當他們在親密關系中一次次獲得“我可以被理解”的經驗,大腦中負責調節情緒和建立信任的區域便會開始重構路徑。這個過程并不迅速,也不輕松。它需要時間、反復和有意識地練習,比如在低風險場景中表達需求,或允許自己在信任的人面前卸下盔甲。逐漸地,他們會意識到:擁有需求并不意味著是負擔,尋求支持不等于軟弱。真正健康的獨立,是在可以依賴他人時,仍愿意承擔責任;而不是因為“不能靠別人”,才不得不獨立。那些年為生存筑起的高墻曾經保護你,但如今它們可以被溫柔拆下。在安全的關系中,人們會懂得:脆弱并不危險,社會聯結才是力量的來源。(作者譚雅·拜倫,蔣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