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為要爆發三戰,結果美伊聯手演大戲,最大輸家竟不是以色列轟炸機
作者: 小錢 2025-07-07 00:47:43
閱讀(18)
世界以爆發三戰,結果美伊聯手演大戲,最大輸家竟不是以色列2025-07-0615:15·百科密碼上個月月末,B-2轟炸機起飛、伊朗導彈反擊,美國基地成了焦點,大家都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即。結果呢?沒傷亡,沒升級,只有特朗普一句“感謝伊朗”,讓人摸不著頭腦。以色列怒了,國際輿論吵翻了,可最倒霉的那一個國家,卻沒上任何頭條。它什么都沒做,卻要為這場戲付出代價。中東舞臺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后,延續了他一貫的"交易藝術"風格。早在第一個任期,他就單方面退出了2015年的伊朗核協議,轉而對德黑蘭實施"極限施壓"政策。他的邏輯很簡單:用最小的成本撬動最大的利益,逼迫伊朗重新回到談判桌前簽署一份對美國更有利的協議。同時,通過推動《亞伯拉罕協議》,特朗普成功拉攏了阿聯酋、巴林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在中東構建了一個以美國為核心、以色列為支點的新秩序。這一招可謂是一石二鳥,既孤立了伊朗,又為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收縮創造了條件。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則,這位以色列政壇的常青樹,幾十年來一直將伊朗的核計劃視為以色列的終極威脅。從2010年震網病毒癱瘓伊朗核設施,到近年來頻繁暗殺伊朗核科學家,再到對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的空襲,以色列的"影子戰爭"從未停止。但這些剪枝行動始終無法根除內塔尼亞胡的心頭大患。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在美國退出核協議后大幅加速,濃縮度已經達到60%,距離制造核武器所需的90%濃縮度僅有一步之遙。這讓內塔尼亞胡夜不能寐,他不斷向華盛頓傳遞"再不動手就晚了"的緊迫信號。伊朗的策略則更加復雜,面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制裁,德黑蘭在中東地區廣泛培植代理人勢力,構建了從黎巴嫩真主黨到也門胡塞武裝的"抵抗軸心"。這些力量如同伊朗伸出的長臂,讓美國及其盟友疲于應對。與此同時,伊朗也在核問題上玩起了邊緣政策,既不完全撕毀協議,也不停止鈾濃縮,為將來可能的談判保留籌碼。轟炸秀2025年6月21日夜,6架B-2"幽靈"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經過漫長的飛行后抵達伊朗領空。這些造價超過20億美元的隱形轟炸機,搭載著被稱為"地堡克星"的GBU-57鉆地彈,目標直指伊朗核計劃的心臟:納坦茲鈾濃縮設施、福爾多地下基地和阿拉克重水反應堆。爆炸的火光瞬間照亮了伊朗中部的荒漠,特朗普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取得了"輝煌戰果",聲稱已經徹底摧毀了伊朗的核能力。全球媒體立刻被這一消息引爆,各種"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分析鋪天蓋地。然而,隨著天亮,事情的真相開始變得詭異起來。伊朗方面公布了損失評估,雖然一些地面輔助設施確實遭到破壞,但核心的地下設施基本完好無損。更關鍵的是,美國和歐洲的核監測機構都確認,轟炸區域沒有發現任何核泄漏跡象。如果真的要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以B-2轟炸機和GBU-57鉆地彈的威力,應該能夠對深埋地下的設施造成更大破壞。沒有核泄漏,說明要么是沒有擊中核心區域,要么是伊朗提前轉移了核材料。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公開評論說,這次轟炸最多只是讓伊朗的核研究倒退幾個月而已。連美國軍方的內部評估也承認,打擊效果遠沒有特朗普宣傳的那么輝煌。這不禁讓人懷疑:美國動用最頂級的戰略轟炸機,擺出決戰姿態,卻打出了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的效果,這到底是能力問題,還是根本就沒打算真正摧毀什么?伊朗的報復如果說美國的轟炸還能用技術限制來解釋,那么伊朗接下來的報復則徹底暴露了這場沖突的表演性質。6月23日夜晚,伊朗向駐有超過1萬名美軍的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發動了導彈襲擊。這個基地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軍事據點,也是對伊朗威脅最大的前沿陣地。按理說,如果伊朗真要報復,這里就是最理想的目標。導彈雨點般落下后,令人震驚的結果出現了:一萬多名美軍官兵竟然無一傷亡!基地的跑道和部分機庫雖有損壞,但核心指揮系統、關鍵裝備和人員生活區都完好無損。更離奇的是,特朗普隨后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他公開對伊朗提前通知美軍將發動襲擊的行為表示了非常感謝!事后證實,伊朗在發動導彈襲擊前,確實通過外交渠道詳細告知了卡塔爾政府襲擊的時間和范圍。作為東道主,卡塔爾自然會第一時間將這個關鍵情報轉達給美軍。于是,在伊朗導彈來襲前的幾個小時,烏代德基地早就響起了警報,所有人員都安全地躲進了防空洞。這哪里是什么報復?這分明就是一場精心編排的空城計!伊朗打的是基地,美軍躲的是人,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至此,整場戲的脈絡已經清晰無比:美國需要向以色列和國內選民證明自己的強硬立場,但又不想真正摧毀伊朗的核設施,因為那樣會徹底關閉外交大門。伊朗需要向國內民眾和抵抗軸心的盟友們展示自己沒有被美國嚇倒,但又不能真正傷害美軍,因為那樣會招致毀滅性的報復。真正的輸家在歐洲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被這場中東大戲吸引時,真正的輸家卻在默默承受著致命的打擊。在美伊沖突占據全球頭條的12天里,烏克蘭這個嚴重依賴外部支持的國家,突然發現自己被遺忘在了聚光燈之外。美國作為烏克蘭最重要的援助國,其政府高層的精力被中東的突發危機大量占據。白宮、五角大樓和國務院的官員們,不得不將工作重心從援助烏克蘭轉向管控美伊沖突。這種注意力的轉移,對于正在前線苦戰的烏克蘭軍隊來說是致命的。俄羅斯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窗口期。在美伊沖突期間,俄軍在頓涅茨克和扎波羅熱等關鍵戰線上發動了更加猛烈的攻勢,烏軍的彈藥消耗量比平時增加了30%以上,但補給卻因為西方注意力轉移而出現延遲。更要命的是經濟層面的打擊,美伊沖突引發的市場恐慌情緒,直接推動國際油價從每桶78美元飆升至87美元,漲幅超過11%。雖然隨著沖突表演性質的暴露,油價很快回落,但在最初幾天的高油價期間,俄羅斯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增加。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中,能源禁運和價格上限機制是核心手段。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4年俄羅斯石油出口收入因制裁影響下降了約200億美元。而這次由中東危機引發的油價上漲,僅在一周時間內就為俄羅斯帶來了超過15億美元的額外收入。這筆意外之財讓普京政府有了更充足的資金購買軍火、支付士兵薪水、穩定國內經濟。可以說,美伊在臺前演戲,俄羅斯卻在幕后收錢,而烏克蘭則成了這場大戲最無辜的受害者。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這場博弈中獲得了意外收益。伊朗為了對沖美國制裁,加速了與中國的能源合作,雙方在石油貿易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結算。據路透社報道,2025年上半年中伊石油貿易中人民幣結算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這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去美元化"進程。當中東的硝煙散去,當美伊重新回到各自的軌道,人們才發現這場看似激烈的沖突原來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大戲。在這場戲中,美國重新掌握了中東的主導權,伊朗保住了核計劃的火種,以色列雖然不滿但也避免了被拖入更大的戰爭泥潭。然而,在東歐的冰天雪地里,烏克蘭士兵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他們面臨的彈藥短缺和援助延遲,竟然與萬里之外的一場政治表演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大國博弈的棋盤上,總有一些棋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犧牲品。#發優質內容享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