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歷史“虛構”遭揭露!聯合國發難:祖先淵源怎盡在中國?文化
作者: 小錢 2025-07-03 02:34:42
閱讀(42)
歷史“虛構”遭揭露!聯合國發難:祖先淵源怎盡在中國?2025-07-0217:36·吃不著吃不著中韓有關歷史、文化的話題一直爭議不斷,在歷史長河中,橫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也是爭議的焦點之一,一直在中韓學術界掀起波瀾,更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備受矚目,這背后的民族情感、國家利益與歷史真相的糾葛引人深思。高句麗的興衰傳奇:從崛起到覆滅高句麗的誕生似波瀾壯闊的史詩開篇。公元前37年,扶余王族的后裔高朱蒙在家族權力斗爭中失敗逃離,來到卒本川。他憑借勇氣、智慧與領導才能,在卒本川開疆拓土,建立高句麗王國,一顆新的政治之星在東北亞升起。此后,高句麗迅速擴張。周邊扶余、沃沮、東濊(hui四聲)等部落在其軍事壓力下歸附,漢朝部分四郡之地也被納入。5世紀好太王與長壽王統治時,高句麗迎來黃金時代,疆域涵蓋朝鮮半島北部與中國東北南部大片區域,軍隊威武,文化繁榮。然而,盛極必衰。隋唐時期,中原王朝為維護統一與邊疆穩定,多次出兵征討擴張野心勃勃的高句麗。最終,668年,唐朝憑借強大國力與卓越指揮,將高句麗徹底滅亡,一個輝煌的王國在歷史洪流中消逝,只留廢墟與遐想。歸屬之爭:中韓激烈交鋒高句麗滅亡后,其歷史歸屬成為中韓激烈爭論的焦點。韓國曾強硬宣稱高句麗是朝鮮民族根源,用《三國史記》當證據,認為高句麗是其歷史的重要部分,試圖借此塑造歷史悠久的輝煌的民族形象,提升民族的自豪感與文化自信。中國則通過“東北工程”等研究,以嚴謹態度和豐富史料指出,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地方政權,是中國歷史重要篇章。學者們則翻閱古籍《魏書》和《唐書》,從正史中尋找線索,考證高句麗與中原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發現其長期向中原納貢稱臣,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學術界為此爭論不休,形成多個觀點陣營。有人認為高句麗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國有密切血緣關系;有人堅持其是朝鮮古代國家,是民族形成發展重要階段;還有人提出復雜觀點,認為其早期屬中國,后期與朝鮮半島歷史融合;甚至有人提出“一史兩用”的奇特想法。爭議背后:韓國的復雜心態韓國在高句麗歸屬問題上的爭議行為,背后是復雜的歷史文化心理。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但在文化歷史領域存在自卑與焦慮。他們覺得自身文化底蘊不如中國深厚,缺乏有影響力的文化遺產和民族英雄形象。為改變局面,提升文化軟實力,韓國將目光投向高句麗等古代王國,試圖通過解讀宣傳將其塑造為民族象征。韓國部分教科書和地圖對高句麗疆域的描繪荒誕夸張,違背歷史事實,只為滿足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需求。文化上,韓國雖強調獨特性,但歷史深受中國影響。漢字、儒家思想、建筑技術等皆從中國傳入。高麗時期建筑采用唐宋斗拱技術,茶文化也與中國一脈相承。然而,20世紀以來,韓國為突出文化獨立性,減少漢字使用,這種做法矛盾又自卑。國際舞臺:聯合國會議的博弈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成為中韓高句麗爭議的轉折點。中國和朝鮮同時提交申遺申請,朝鮮推平壤和南浦墓群,強調壁畫工藝;中國以吉林集安和遼寧桓仁的都城和墓葬為對象,憑借考古成果證明高句麗是中國東北歷史的一部分。會議現場雙方爭論激烈,最終兩國遺址都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這本是共同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成果,但韓國媒體卻歪曲事實,指責中國“侵占”歷史文化。中國則以證據堅定回應,高句麗是中國東北歷史不容置疑。和解之路:理性合作展望未來高句麗爭議涉及民族情感和國家利益,雙方應保持理性客觀,尊重歷史事實??刹扇¢_放包容態度解決爭議:一是按現國界編寫歷史,中韓側重不同角度;二是加強兩國歷史文化合作交流,通過共同考古、研究和展覽增進了解,促進文化融合。作為中國人,我們應堅守歷史事實,高句麗遺址多在中國東北是客觀存在。韓國若想將其納入歷史體系,需拿出確鑿證據,否則請正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