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柔軟是有力量的林曦
作者: 小鄭 2025-06-19 06:17:07
閱讀(61)
《風》林曦2018《共度》林曦2017《海上升明月》林曦2023《春風》林曦2017《抱抱鴨》林曦2024◎何樂為展覽:曦游記展期:2025年6月2日-6月19日地點:嘉德藝術中心在炫目急促的都市節奏中,林曦的作品如同一道柔光,悄悄照進人心。這種柔和不張揚,卻又極具穿透力的氣質,是她的個人表達,也是水墨藝術獨有的文化特性所在。在嘉德藝術中心的“曦游記”展覽中,藝術家林曦將這種語言放大成一個整體的感官體驗:圖像、空間、物件、氣味、節奏交織成一個溫馨、寧靜又生動的小世界。此次展覽由她的好友、藝術家兼策展人彭薇策劃,兩人美學觀高度契合。彭薇以其對中國傳統視覺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對當代策展語言的敏銳調度,精準地將林曦的藝術語匯轉化為一個可漫游、可沉浸的多維空間。策展既不是冷靜的結構劃分,也非生硬的主題植入,而更像是一場細水長流的敘述,一種基于日常的美學沉浸。以水墨的“輕”來回應“重”林曦的作品以孩童、花草、日常物件為主題,圖像語言看似簡單,實則構建了一套高度自洽的視覺體系。她用水墨這種天然具有“留白”與“氤氳”特質的媒介,呈現情緒的輕盈和生活的松弛。筆觸有時是自由涌動的線條,有時是近乎童稚的平面形塊,那種未經修飾的純真,是另一種對世界的誠懇的凝視。在視覺語言上,她跳脫了傳統山水、人物的敘述結構,更接近于一種“繪畫日記”或“視覺札記”的表達方式,善于在細節處喚起觀眾的記憶共鳴。水墨的“不確定性”反而成為了她語言中最富彈性的部分,那種似顯非顯、似止未止的筆觸、色暈和構圖處理,讓整個作品處于一種“未完成”的開放狀態,觀眾可以自由進入,自行感受。與當代藝術中動輒處理宏大命題、群體傷痕的作品不同,林曦的圖像是小的、溫暖的,情感是直白的,但并不淺薄。她用“輕”來回應“重”,用私人化的幸福經驗對抗時代的焦慮。這種“治愈力”不是情緒消費,而是一種基于視覺信任的情感重建。這些作品,乍一看似乎只是描繪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但當你真正駐足,就會發現不僅僅是在“看”小孩,而是在進入孩子的世界,甚至變成了小孩。那種輕盈的筆觸之下,藏著的是一種既母性又孩子氣的雙重視角。比如那幅蜷縮在棉被里的小朋友,面色安然,身體軟軟地陷在被窩里,配文寫著“睡不醒”——這完全不像是在繪畫“作品”,更像是畫者在寫生活。這種狀態真實得讓人會心一笑。旁邊那片樹葉上繪著的小和尚,閉目打坐,一旁寫著“一點圓明”,恰好與睡夢中的孩子形成一種幽微的時間對照——醒與不醒、修行與發呆、清凈與慵懶在一頁紙上交錯著,十分有趣。第二幅畫里,小孩正在原地旋轉身體玩陀螺,動作騰空,線條流動如舞蹈。這不是對“動作”的記錄,而是對“感覺”的捕捉。你能感受到畫家并不是在觀察一個小孩玩耍,而是如同她自己就在那旋轉的快樂中。這種視角并不來自經驗主義的判斷,而是來自一種情感的代入與共振。她沒有用成人的知識體系去“分析”兒童,而是以一種不設防、不對立的方式進入兒童的心理空間。她畫的不是“別人的小孩”,而是“我曾經是的小孩”與“我如今面對的小孩”之間的對話。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她的圖像不但不沉重,反而令人輕松、愉悅,卻又能長久地留在人心中。更有意思的是,藝術家不把創作局限在“大題材”,而是關注生活中真正組成日常的瑣碎:小孩賴床、玩具轉動,甚至是一塊小蛋糕、幾個果子。這些在別人看來瑣碎的瞬間,在她筆下被溫柔地放大了。她不以此諷刺世界的荒誕,也不試圖用宏大命題去為這些細節賦予“意義”,而是坦然地說:這就是生活。這樣的圖像語言,自然生成,不疾不徐,就像她的孩子在成長,也像她自己作為母親、作為畫家、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這個世界里慢慢生活著。水墨的最大魔力,也許就在這里——它不講求制造視覺奇觀,而講求“氣”的傳遞。林曦的畫正是用“輕”的方式,把這些日常的氣息慢慢送到觀眾心里,讓人覺得,不是“我來看展”,而是“我回家了”。空間是柔軟的視覺敘述彭薇的策展思路與林曦的作品氣質互為鏡像。她沒有選擇宏大敘事或學術話語包裹作品,而是以一種帶有“生活詩學”的策展方式展開敘事——空間被設計成中式回廊式動線,讓觀者在轉角、行走中感知節奏的轉變。作品被分為“天真”“愛”“北京”等章節,自然地過渡,仿佛是一次緩慢展開的視覺旅行。整個展覽空間在形式設計上保留了極高的呼吸感。展廳內的屏風、盆景、插花、燈光、桌椅,都不是簡單的裝飾品,而是參與敘事的“視覺角色”,織與寫、手與心、工藝與書寫在此交匯,不動聲色地體現了林曦對“傳統媒介轉譯”的探索:不是復刻傳統,而是在精神上回望它,在形式上更新它??梢哉f,這是一次非常成熟的展覽實踐。彭薇作為策展人,不僅理清了林曦的創作線索,也通過空間語法將這些線索編織成流暢的視覺敘事。這種策展智慧,恰恰在于它的不動聲色。展覽形成沉浸式詩意系統從視覺呈現、空間敘事,到公共互動與觀眾動線,“曦游記”體現出極高的展覽系統協調度。整個展覽的語境是友好的,它沒有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冷感,而是以一種溫柔、細膩、帶有美好期許的方式,邀請觀眾參與。無論是繪畫、裝置、文創、教學場景,乃至一張張手寫課件、一份份展場折頁,所有元素都在同一美學邏輯之下運作,形成一種“沉浸式詩意系統”。這讓人想起一句:“生活不必太匆忙,藝術也不必太深奧?!绷株氐乃囆g實踐正是如此,輕盈卻有內力,清淡卻不空泛?!瓣赜斡洝闭褂[最動人的地方,或許就是它沒有刻意去“成為一個展覽”,而是像林曦畫里的可愛小動物們一樣,自然地長出來。她沒有試圖改變世界,但她在告訴我們,世界依然有柔軟的一面,而這種柔軟,是有力量的。水墨的魅力,正在于它不是要說盡什么,而是讓情緒在水與墨的縫隙中流動。林曦用自己的方式,把這種流動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她所做的,不只是水墨的更新,也是生活感知的重建。在“曦游記”里,水墨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藝術與日常、感性與秩序的橋梁。它既保留了傳統筆墨的空靈、留白與節奏感,又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找到了親密、輕巧的新姿態。藝術,也可以悄悄地,長在你心里。供圖/嘉德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