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南鄉子》:閑游戲,夾岸荔枝紅蘸水荔枝
作者: 小趙 2025-06-30 19:13:50
閱讀(60)
新京報南國水鄉好風景元王蒙(傳)《南村草堂圖》(局部)《南鄉子》(五代)李珣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風景有池塘。木蘭舟上珠簾卷,歌聲遠,椰子酒傾鸚鵡盞。在廣東生活了十多年,我感覺仍是個外地人,這里的氣候、草木、風土、民俗,于我仍是異域的??匆恢晗憬稑?,一棵荔枝樹,我的眼光仍是北方的,也喜歡,也贊嘆,但在它們面前,我始終是客。正因是客,南國風物對于我,即使年年看,也一直新鮮?!吧焦欤ㄏ?,家家風景有池塘?!蓖硖莆宕~人李珣游粵地,想必是在六七月,現在如果你來廣東,就會看到這樣的風景。黃皮,荔枝,火龍果,番石榴,遍野山果熟,漫步林間,果香花香飄溢,蜜蜂嗡鳴,恍若身在天堂時光。有村子的地方,就有池塘,也叫作“水圳”,與村同寬,真是家家風景有池塘。李珣的身世有趣,他出生在梓州,先祖是波斯人,受家世影響,他精通醫理,兼賣香藥,著《海藥本草》六卷,其書至南宋亡佚,部分內容散見于《本草綱目》等書中。李珣作為詩人,在晚唐五代頗有時名,所吟詩句,廣為傳誦,有《瓊瑤集》,今存詞五十四首。東游閩粵期間,李珣作《南鄉子》十七首,或記蜀中,或敘楚地,更多是寫粵地。這組小令,地方色彩鮮明,南國水鄉風景,鄉土民情,如一幅幅速寫,躍然紙上。商旅客居,雨天難免愁悶,其中一首即寫此等心境:“漁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樹望中微。
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聽猩猩啼瘴雨。”詞中的“越南”,不是今天的越南國,而是泛指古百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福建一帶。越南國在唐代稱為安南。詞中滿目煙水,漁市散發腥氣,渡船稀落,被雨打風吹,耳畔猩猩苦啼,瘴氣的雨悶熱,淅淅瀝瀝。十七首《南鄉子》,其中大多數詞作,語調明快,如民歌的活潑風趣,富于生活氣息。這首“山果熟”,讀來親切質樸,如風物自語,無需背誦,看看眼前風景,這幾句詩,自然就脫口而出。接下來“木蘭舟上珠簾卷,歌聲遠,椰子酒傾鸚鵡盞?!辈恢窃谥凵希€是在岸上,只覺“木蘭舟”幾個字,溫婉美麗,散發出古典的香氣。誰在木蘭舟上,詞人沒有說,但憑那“珠簾卷”,可以想見是年輕女子,她們唱著棹歌,劃著小船,漸去漸遠。也許詞人自己也在船上,把著鸚鵡盞,啜飲椰子酒,與木蘭舟相經過,顧盼之間,便已風光無限。乘彩舫,過蓮塘清沈煥《蓮塘魚戲圖》《南鄉子》(五代)李珣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文學并非生活的反映,相反,生活應是文學的反映。文學不是反映現實,而是創造現實。更進一步說,除了被我們感覺到的“現實”,并不存在所謂現實,而要想超越時間,我們感覺到的現實,則必須提升為藝術和詩。藝術和詩不是現實的寫照,而是通往超級現實的門戶,能否進入,怎么進入,在于每個人的感受力和創造力。也就是說,藝術和詩需要被我們解碼,進而重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比如這首《南鄉子》,你可以跟著詩句,想象每一個場景?!俺瞬属?,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我想象一個晴風麗日的下午,年輕女子們劃著彩船,唱著棹歌,悠悠行過田田荷葉間。這一幕仿佛仙境,她們的姿容,如梁元帝蕭繹《采蓮賦》里的“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庇秩缋畎住恫缮徢返摹叭粢喜缮徟?,笑隔荷花共人語。”女子采蓮,本身就是一首詩,歷代詩人歌詠,如一幅幅印象派畫作。我們讀這些詩,就像卡瓦菲斯所領悟的那樣,藝術懂得如何創造美,把印象和印象混合起來,把日子和日子混合起來,不知不覺使生命圓滿?!坝闻畮阗税樾Γ瑺庱厚?,”閑游的女子,出現在詩句里,她們的衣香鬢影,一顰一笑,風流窈窕,這些并非過去或歷史,而是就在當下,活生生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中。“帶香”,有的版本作“帶花”,我覺得更好,荷花開在臉際,花面交相映?!盃庱厚弧笔窃娙说囊暯牵咎m舟望去,但見游女們各具姿態,爛漫姣好。末句“競折團荷遮晚照”,更是一幅天然畫圖,我們小時候就是這么玩的。夕陽西下,折一莖荷葉,擎在頭上,為了遮晚照,其實是為了美。我們愛荷葉的大,愛它團團、碧綠的美,看著叫人心里歡喜,還有夕照似水,以及回家路上蟬聲遍野,為了愛那一切。可惜我沒有采蓮,也沒見過別人采蓮,如今的江南,不知是否還有女子采蓮,縱或還有,可能也變了味。如今一切都被商品化,一切都被“開發”,一切都變得“有為”,而美恰恰是無為,無目的,非功利。
前些天我去看了荷花,離我住的地方十幾公里,網上推薦的幾大賞荷勝地之一。嶺南炎熱,五月荷花開,朋友擔心花已謝,但我們決定要去,便是看看荷葉也好。等到中午,大雨終于停歇,我們很快來到D村,荷塘在村外不遠,已正式開發為景點,路口擺了張桌子,幾個閑漢坐在那里收費,每人十元,還算便宜。好大一片荷塘,也許從前是村人為采蓮子蓮藕而栽種,現在是供游客觀賞的風景。荷葉太密,并不田田,也不可能在其中劃船。荷花倒是還在開,且很多含苞待放,粉紅的,潔白的,遠近裊娜,參差碧葉間,荷風送來香氣,似有若無。我們像是赴一場約會,荷葉荷花也知道我們來了,卻不能與我們天然親近,因為荷塘被搞成太像景點。這里那里的“游客須知”,甚囂塵上的大舞臺,使人只覺旅游氣。想要弄水,想要折荷葉,都被警示不可以。荷塘上新建的亭子,精心泊在水湄的木船,船上穿漢服擺拍的女子,女子手執的團扇,養在路邊的幾只鵝,全都是道具,全都很假,連同荷葉荷花,以及我們這些游客,也都像是假的。在柿子樹下坐了一會兒,風陣陣吹過樹間,烏油油的葉子沙沙作響,荷葉在風中凌亂翻動,烈日下傳來蟬鳴,只有這些是真的?;厝r,每人獲贈一枝睡蓮,執在手里慢慢走,只有那紫色是真的。夾岸荔枝紅蘸水明文徵明《荔枝圖》《南鄉子》(五代)李珣傾綠蟻,泛紅螺,閑邀女伴簇笙歌。避暑信船輕浪里,閑游戲,夾岸荔枝紅蘸水。荔枝熟了,團團紅果,一簇簇掛在蒼翠茂盛的矮樹上,使人油然而生豐收的喜悅。每年此季,吃荔枝之時,我還輔以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他寫荔枝樹、花、果,比喻形容,每個字都準確,每個字都生動,比荔枝更有滋味。其文曰: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第一句是說產地,巴峽指巴州和峽州,即今天的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唐代氣候比現在溫和,如今巴峽地區已不產荔枝。
白居易當時為南賓(今重慶忠縣)太守,命畫工專為畫荔枝圖,他親自作序,為了給沒見過荔枝,以及只見過從樹上摘下超過三日的人而寫,好叫他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荔枝。先說樹形,再說花,再聚焦于果實:“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编⒗笾φ咔f,我沒見過誰寫荔枝,有比白居易寫得更細膩生動的。為什么要用一連串比喻?他是想方設法讓沒見過荔枝的人能夠具體去想象。李珣這首詞,沒寫吃荔枝,寫的仍是游女,荔枝出現在她們的日常風景里?!皟A綠蟻,泛紅螺,閑邀女伴簇笙歌。”女伴們輕舟小棹,載著美酒,往紅螺杯里傾倒,一片笙歌,船與人微覺搖蕩。炎天大暑,沒有空調也可以快樂,甚至可以更快樂。“避暑信船輕浪里,閑游戲,夾岸荔枝紅蘸水?!边@樣的純真年代,這樣的浪漫生活,無半點造作,如今恐怕已成傳說。夾岸荔枝樹,紅果累累,枝條彎垂,荔枝觸及水面,單是看見,就覺意思無限。如今還有人這樣度過夏天嗎?也許還有人孩子般天真爛漫,游戲在萬物中間,與自然無礙無隔,看水是水,看荷是荷,而不去想到要拿它們做什么。作者/三書編輯/張進李陽校對/趙琳